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试验-常熟福山中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3:59: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实验报告

江苏省常熟市福山中学 执笔人:袁志琴

序: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更是新世纪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与人的生理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整体,其中心理素质处在中间层次,它与生理素质结合,共同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构成了人的世界的“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同时又是一个人素质结构的中介。从人的本质属性上看,人既是一种社会性产物,又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核心成分。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调整自己,适应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或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反之,不仅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就是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将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发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无论是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还是从教育过程到教育评价都无不浸透着心理教育的印迹。换句话说,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的心理过程或心理交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令人警醒的。

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则在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并规定:“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一门比较稚嫩的学科,它经历了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和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摸索和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及90年代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在“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发展不平衡,就目前而言,这项工作还是刚刚起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从目前已经起动的地区来看,大多还处在以“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案研究”等以“矫治”为中心的补救性层面。相形之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注重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的研究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就是本课题提出的时代意义及现实背景。

本校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其办学过程中,创造过光辉的业绩,这与我们坚持常规教研是分不开的。然而,对于科学、规范,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科研和立项研究,我们却是一个新手。面对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和深入的新形势,我们深感进行科学而规范教育科学研究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教研“选题”。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论证,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研究人,而人的核心问题是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大课题上。

1

实验设计:

课题的内涵及其界定:

首先,“课堂教学”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以及信息技术等纳入课程规划正常行课的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除了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因子,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适时、有机而自然地进行心理教育。其次,既然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个班集体(学生群体),其价值取向,当然有别于个别(少数问题学生)心理矫治,而应是面向全体(包括正常学生和尖子生),着眼共性,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工作。传统的学科教育,课堂教学,忽视了对心理因素的研究,使学生严重脱离了心理发展的客观实际,只注重灌输知识,训练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学习情趣的调适等,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所以,改变这一传统是本课题的实质和核心。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看,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学生个体的全面素质,二是发展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的学科教育面对的是学生全体,故而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其实质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看,自从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很多地方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实施途径的探索。有的从课程结构入手,有的从教学管理入手,有的从教育评价入手,有的则从教师素质入手等。但人们渐渐发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尝试,素质教育必须进课堂才能落实。同样,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也必须进课堂才能真正得到落实。那种把心理教育游离于课堂这个教育阵地以外的方式既不实际,也不实惠。

3.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趋势看,“矫治与发展并举”是心理教育的必由之路。以着眼少数有问题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注重补救性行为的“矫治性”工作,虽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对正常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发挥的“发展性”工作却不能忽视。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订的“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指出:“发挥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多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张海燕、范永泰《今日美国中小学生》)这就是说,我们把心理教育纳入学科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其实质就是要面向全体,注重“发展“,走“矫治与发展并举”的道路。其目标体系是:把矫治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4.就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实际而言,学生许多心理问题都源于学习问题,尤其是学习心理问题。有的学者指出:学生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却没考虑到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才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学习。

2

所以,直接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其目的就是要把心理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直接挂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从人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上看,人们通常把心理教育看作是少数心理学工作者的事,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心理教育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明文规定:“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6.从教育本身的内涵看,学校教育绝非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协和系统。教育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对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素质的含义有多种,现在多指人在某一方面的心理修养或各方面心理修养的综合表现。这就是说,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过程。所以,我们把心理教育纳入学科教育的常规课堂中,是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分为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两部分:主体工程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发展”,辅助工程的价值取向着眼于“矫治”,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主体工程包括:

1.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研究。学科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特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心理交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有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也有消极、冷漠、沉闷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条件。科学家们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积极性高涨时,可以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只发挥20%。因此,只有营造协调、融洽的心理气氛,才能激起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学科教育实施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常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谓异彩纷呈。但正如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教师的策略》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合于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的策略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由于我们在学科教育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纳入了心理教育这一特定因素,故而必须重新构建一种能把学科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提高研究。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的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上的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心理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然是很艰难的。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水平的教师。其基本思路是由少数骨干带动某一学科教师,再由某一学科教师带动其他学科教师,从而产生一种油浸纸巾的效果,即“点——片——面”的培训模式。

辅助工程主要包括:

3

4.心理活动课研究。心理活动课与常规活动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相同点是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行为的活动尝试中去感悟与体验。所不同的是,常规活动课的内容及范畴要广些,而心理活动课则把目标集中指向心理规律的探索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这一点上。关于心理活动课的研究,我们在借鉴其他学校相关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于本校的新路子。

5.校园心育环境的建设研究。我们说的校园心育环境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导报”等侧重于心理矫治和补救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 实验结果

1. 2007年11月,课题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子课题的立项课题。 2. 2008年1月,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

3. 2008年3月起,实施学科教学与良好心理素质教育教案一体式。 4.2009年4月,学生对教师情感需要状况的问卷调查。

5. 2009年12月,学校心理咨询室成功创办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 6. 2010年4月,《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对话》辅导培训。

7. 2010年8月,学校聘请常熟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马素红主任来校进行讲座。 8. 2011年4月,全校启动德育导师制。

9. 2011年5月,学校聘请心理专家来校进行毕业生团体心理辅导。 10、2011年5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11、2011年11月,学校通过省健康促进先进(铜牌)学校验收。 12、2011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详见附件)

13.自2007年12月至今学校教师撰写的心理教育论文获奖情况一览表(详见附件): 实验研究过程:

(一)实验时间与措施 1、组织机构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课题由学校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德育处主任担任主要负责人,由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直接参与。

2.课题研究分步推进

本研究分为准备、实验、结题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制订方案,申请立项;组织宣传,理论学习,培训师资,建立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创办心理导报,语文学科开始作尝试性研究,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心理测试,界定学科教育中所要渗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实验阶段(2008年1月——2011年11月):2008年1月——2011年11月,重点突破语文学科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其他学科参照研究;将语文学科所取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学科,并规范研究的一系列手段和措施。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试验-常熟福山中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qnp23eozm0wacw0f2p46m3qp9xkwe00yr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