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 文献综述
直用高压管汇车外输销售煤层气,供气比较稳定。
6.国家级山西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已报批立项。2005一2006年这一地区已形成了300~40()口生产井,集煤层气开发与利用于一体,初步形成了年产能2一3xlosm3,形成我国首个先导性开发试验区。 三、发展趋势
我国的煤层气工业和其他国家一样,将采用井下抽放和地面排采并行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在井下抽放上继续改进技术,提高抽放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地面排采试验。我国煤层气井下抽放已有50多年的历史,抽放技术成熟,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更多煤层气利用设施的建成投产,以及国家和企业更加注重安全生产,预计未来10年煤矿井下煤层气抽放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到2006年井下煤层气抽放量达到24亿m3,2010年达到50亿m3。新增储量增长规律与产量增长预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61'。为了预测煤层气在未来50年的产量增长趋势,利用翁氏旋回法、龚拍兹法和历史趋势预测法等三种方法对未来煤层气产量增长进行中长期的预测。其预测结果见表1-1。
表1-1 未来五十年中国煤层气产量增长预测结果
预测方法 翁失旋回 龚波兹模型 历史趋势预测 综合考虑 0 100 220 350 420 500 90-10200-210 320-340 390-420 450-480 预测产量 2010 110 140 2020 220 250 2030 340 380 2040 420 450 2050 510 550 总体看来,三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均表现为产量高速增长,未来50年煤层气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目前我国煤层气发展速度及政策导向等预测我国煤层气产量将经过缓慢、快速和稳定三个阶段的增长 四、存在问题
煤层气资源由于其巨大的蕴藏量及开发利用价值,已引起普遍重视。但
21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前煤层气利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主要表现在:(1)煤层气开采步伐缓慢,高浓度煤层气产量低,若用来生产化工产品则很难实现规模化;(2)缺乏含氧低浓度煤层气的浓缩及安全利用技术,使这部分煤层气除少部分利用外,其余大部分只能稀释后排空,造成煤层气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加剧温室效应;(3)在煤层气开发区域,缺少配套的长输管线,致使开发与市场脱节;(4)煤层气化工利用进展缓慢,不利于煤层气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宏观层面统一规划,加强统筹协调与指导,逐步实施加以解决。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煤层气重点下游产品开发。目前国外煤层气化工利用发展较慢,煤层气除用于发电和作为燃料等少数领域之外,其他方面的应用还未形成规模;国内煤层气开发利用尚处起步阶段,今后应加大技术创新,重点研究煤层气制合成气、甲醇新型下游产品技术,实现煤层气资源有效利用。当然煤层气资源不能盲目用于化工产品生产,而是要在保障国内近年来急需的燃气供应的同时,从化工产品的市场状况及其技术经济分析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论证,确有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产品才值得开发。就近几年国内甲醇市场已经饱和的实际情况而言,研究重点应放在甲醇下游相关新型产品(烯烃、乙二醇等)及煤层气制氢方面。
(2)加大低浓度煤层气浓缩技术研究。煤层气的化工利用均要求其CH4体积分数达到95%以上,因此对于井下抽放的低浓度煤层气而言,必须进行脱氧和CH4浓缩预处理,目前CH4浓缩技术主要有低温精馏技术、变压吸附技术、水合物法等,这些技术均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缺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解决煤层气生产规模及管道输送问题。目前国内煤层气气源分布分散,产能低、产量小,因此无论就地利用、还是远距离输送都存在规模不足的问题;实现规模化开采,还应具有与之配套的煤层气输送管道。基于此,应尽力提高煤层气产量及使零散气源集中的问题,同时在重点矿区统筹建设煤层气管道设施,为煤层气规模化生产、输送及利用创造条件。
(4)加强联合开发煤层气。获得高浓度煤层气、实现煤层气有效利用的根本途径是采取先采气、后采煤 开发模式。煤矿行业应与资金、技术雄厚
22
附录2 文献综述
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开发煤层气,借助其在石油天然气开发方面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贺天才,秦勇,张新民等.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技术[M].徐州:中国矿
业大学出版社,2007: 56-78
2 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2-34
3 万玉金,曹雯.煤层气单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天然气工
业,2005,25(l):12-126
4 赵靖舟,时保宏.中国煤层气富集单元序列划分初探[J].天然气工
业,2005,25(l):22-25
5 刘洪林,赵国良,门相勇等.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辽宁工程技术
大学学报[J],2005,24(2):165-168
6 郑玉柱,韩保山.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研究[J].天然气
工业,2005,25(l):12-123
7 王红岩,刘洪林,孙宇等,煤层气成藏动态模拟实验技术[J].石油实
质,2005,27(l):194-197
8 苏现波,宁超,华四良等.煤层气储层中的流体压裂裂隙[J].天然气
业,2005,25(l):127-129
9 闰宝珍,王延斌,倪小明.煤层条件下基于纳米级孔隙的煤层气扩散特征
[J].煤炭学报,2008,33(6):657-660
10 苏现波,林晓英,赵孟军等.储层条件下煤吸附甲烷能力预测[J].天然气
工业,2006,2仪8):3-36
11 陈昌国,鲜晓红,张代均等.温度对煤和炭吸附甲烷的影响[J].煤炭
化,1995,18(3):88-92
12 陈昌国,鲜晓红,杜云贵等.煤吸附与解吸甲烷的动力学规律.化
[J],1996,19(l):68-71
13 陈昌国,辜敏,鲜学福.煤的原子分子结构及吸附甲烷机理研究进展[J].
煤炭转化,2003,2:5-9
14 周创兵,熊文林.地应力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J].地震学
23
燕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报,1997,19(2):154-163
15 连承波,李汉林.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的机理研究[J].煤田地质
与勘探,2005,33(2):3-32
16 唐巨鹏,潘一山,李成全等.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响试验研究
[J].岩石力学与工程报,2006,25(8):1563一1567
17 同登科,刘珊.变形介质煤层气不稳定渗流问题[J].天然气工
业,2005,25(l):74-76
18 叶建平,武强,王子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作用[J].煤炭
学报,2001,2
19 侯玉品,张永利,章梦涛.超短半径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探讨[J].河南理
工大学学报,2005,24(l):4卜49
20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等.水动力条件对煤层气含量的影响—煤层气滞留
水控气论[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2):149-152
21 刘曰武,张大为,陈慧新等.多井条件下煤层气不定常渗流问题的数值研
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2005,24(10):1679-1685
22 冯增朝,赵阳升,扬栋等.割缝与钻孔排放煤层气的大煤样试验研究[J].
天然气工业,2005,25(3):127-129
23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等.决定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关键地质时期[J].
天然气工业,2005,25(l):51-54
24 邓英尔,黄润秋,郭大浩等.煤层气产量的影响因素及不稳定渗流产量预
测[J].天然气工业,2005,25(l):117-119
25 胡朝元,彭苏萍,赵士华等.煤层气储层参数多信息综合定量预测方法.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l):28-32
26 潘和平.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M].天然气工业,2005,25(3):48-51 27 鲜保安,高德利,李安启等.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机理与应用分析
[M].天然气工业,2005,25(l):114-116
28 张冬丽,王新海.煤层气解吸机理数值模拟研究[M].天然气工
业,2005,25(l):77-80
29 Anderson R B, J Bayer, L J E Hofer. Equilibrium Sorption Studies of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