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同学,及时发现并化解笼罩在同学心中的阴云。
(4)经过培训后,能够对学校规定的“心理委员职责”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二)岗前培训内容
班级心理委员的岗前培训只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知识培训,使班级心理委员了解基本的、相关的心理学常识,扩展知识面,增进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第二部分是技巧性培训,目的在于心理委员熟练掌握基本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能力,增强责任感。
1、心理学知识培训
(1)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人格完整、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适应能力强、能悦纳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等;
(2)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症状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不适 2)学习焦虑及考试焦虑等问题 3)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疑惧
4)追求自我理想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2、技巧性培训
1)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由于心理委员担任着整个班级同学心理的观察和简单的疏导,所以心理委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2)了解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班级心理委员只是学生心理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部分,对于发现班级同学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心理人员,特别是发现重大问题后,就需要班级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反馈。这就需要班级心理委员能够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情况,专职或兼职老师的联系方法。
3)心理委员日常工作程序
第一、定期报告。每周向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心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一周心理状态进行报告。
第二、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心理辅导室、年级部、政教处或者班主任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班级的“心理园地”墙报、主题班会活动,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四、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第五、在参加心理委员的业务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对有需求的学
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
3、继续培训内容
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不是一次完成的,班级心理委员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管理者角色,需要不断地进行继续培训。
心理委员的继续培训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按年级进行的继续培训;
第二类:按问题进行的继续培训:人际关系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
第三类:按深度进行的继续培训:包括心理委员的初级咨询技能、高级咨询技能
第四部份、班级心理委员具体工作内容与工作手册 第一节 日常事务
心理委员的日常事务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班级同学中表现出的一些基本心理问题症状进行观察、发现并适当干预。具体内容可以从两方面阐述:一是以“综合项目”为体系的日常事务内容;二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日常事内容。
一、 以“综合项目”微体系的日常事务内容 (一)自助和自我教育
班级心理委员必须能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心理辅导室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宣传活动(如心理委员大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新老干部交流等)。经过学习后,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紧急干预的常识,学习心理辅导技术,同时心理委员还应该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
(二)观察和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 保持与班级同学的良好沟通,观察同学的情绪和行为举止,积极关注班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心理委员作为班委的一员,与班主任、班委、寝室长保持信息交流和沟通,在学生工作与心理辅导室工作中架起“桥梁”,对防止心理问题加重和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起到重大作用,成为学校整体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有效地加固心理卫生防御系统。
心理委员应及早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老师,寻求确认途径。在不能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寻求其他方法,以免事情恶化。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
(三)联络:在班级同学与学校心理辅导室之间起联系作用 心理委员的联系方式有多种:媒介联络和直接联络
媒介:电话、网络邮件、QQ等形式。这种方法往往比较及时,便于较快处理同学的问题。
直接联络:心理委员直接向心理辅导老师面谈班级事宜,也可以按每个月固定时间来联络心理咨询室老师。
(四)助人工作
1、为同学提供学校心理服务的信息。如,学校心理服务部门、心理咨询工作对象和内容,转变同学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咨询室的具体位置咨询电话、预约时间、咨询老师的基本情况、心理测试内容、团体培训的项目、学校心理活动计划、心理网站及网上留言、宣传窗与宣传栏等。
2、运用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问题。心理委员要跟班级同学们保持良好的交往和交流,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念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去。如果需要心理老师的帮助,可以帮助预约或者陪同到咨询室。
3、如碰到特殊心理问题学生,而心理老师又不在学校或学生拒绝见任何老师,心理委员可以根据心理咨询老师的手机等媒介物质对问题同学进行有效的开导。
(五)参与全校性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在每学期举办的宣传周或大型活动中,班级心理委员更要积极参加并发动班级同学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心理委员需将活动内容传达给班级。对活动有新的创意和建议可及时提供给相关的负责人,并主动到现场配合活动的展开。
需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加活动的,心理委员需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并协助活动组织者维护现场秩序。
(六)配合学校组织班级心理卫生活动 心理委员应该在班级宣传心理知识。积极向本班同学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使同学们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活动重要求保留照片、活动文字记录、活动原始资料、总结等,经整理后交学校心理辅导室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存。
(七)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心理咨询室每年会组织进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委员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数据录入,也可以自己做实践调查或学习性研究;另一方面,对学校BBS论坛话题进行调查,在组织班级同学进行座谈或问卷发放全面了解情况。还可以参加教师课题,成为教师科研助手。
二、以“常见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日常事务内容 面对同学产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委员应选择适当时机及时建议有关同学接受校心理咨询室专业老师的咨询与治疗。“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 躯体化
躯体化,通常是指无病因的躯体疼痛或疲劳症状,又称为“躯体化障碍”。内心存在情绪障碍时,会因此备感焦愁不安而难以解脱。这种内在的压力长期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就很有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出现一系列的病痛与不适。这种焦躁和压抑越重,身体上的反应也就越明显,而一旦在精神上得以解脱,身体上的不适也就不治而愈了。
(二) 焦虑
焦虑,即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事事
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同时还有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焦虑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形式。 广泛性焦虑症状特点: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而且这种紧张不安、担心或烦恼与现实不相称,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如心跳加快、头晕、多汗等)、运动性紧张(如搓手顿足、不能静坐、面肌或手指震颤)和过分警惕。广泛性焦虑症又称为慢焦虑。
恐惧发作的症状特征点:反应出现强烈的惊恐状态,伴濒死感或失控感,并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
(三) 抑郁
抑郁是一类以心境(情绪)利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 抑郁的特点:“五D征”,“懒、呆、变、忧、虑”
懒——无故疲泛无力,自觉懒散无能,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作业或家务亦懒于应付;
呆——精神活动异常迟钝,患者病后动作减少,行为不敏、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
变——性格明显改变,前后判若两人,自我感觉很差,精力、体力和脑力大不如以前。
忧——情绪底下,忧郁悲观,意志消沉,无信心,无活力,无愉快感,心情压抑,沮丧,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
虑——多思多虑、焦虑不安、一筹莫展、自责自卑,坐立不安等。
抑郁的特点有一定程度上表现在生理变化方面,如胃口不好、体重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度、腰酸悲痛等身体不适。
(四) 自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主要表现: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我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
(五) 社交退缩 社交退缩: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社交对象或社交场合的恐惧畏缩,不敢与他人接触交往,并由此使自己正常的日常社会交往活动都不能顺利进行,属于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之一。
(六) 社交攻击
社交攻击: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进行语言方面的诋毁或行为上的伤害,同时使自己与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恶化。
(七) 性心理
性心理障碍包括:一是性别认同障碍或性身份障碍,即性别转换症。二是性取向障碍,即同性恋。三是性偏好障碍,也就是性欲倒错,主要表现为性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