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标志: 3、 内容:①农业方面: 作用 ②工业方面: 作用 。
③流通方面(商业方面): ④分配方面:
B、 作用:
5、实质: 4、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
一 二
7、启示:A、
B、 ;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二)形成过程 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工业化方针提出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 A、 B、 C、 D、
(2)方针提出: (3)成就与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
第 25 页
①成就:
A B C ②特点: (4)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A B C
D国际形势: 2、农业全盘集体化 (1)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A B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
①政策的提出和变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②过程及结果:1929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集体化开始,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农业集体化”;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影响:
A、积极性:
B、消极性: 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形成标志:
第 26 页
(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主要表现 ①经济体制:
表现: A、 影响: 积极
a b c d
弊端: ②政治体制:(略)
(4)特点: (5)教训:
A、 B、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时间
改革背景: (二)改革内容: 1、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
①措施:
②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后来由于赫鲁晓夫冒进思想,瞎指挥,以及60年代的恶劣天气,1963
年再次出现农业危机。
(2)工业方面:
第 27 页
(三)评价:
1、一方面: 。 2、另一方面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 )
表现: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
②内容: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加速战略”。 ③结果:难以奏效。 2、政治改革
①背景:经济改革面临困境 ②内容及影响
A、a内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b影响: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
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a内容:推出“民主化”和“公开化”;
b影响: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B、 a内容: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b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
A历史原因: B现实原因: C外部原因: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 28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