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无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9:23: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实施标志: 3、 内容:①农业方面: 作用 ②工业方面: 作用 。

③流通方面(商业方面): ④分配方面:

B、 作用:

5、实质: 4、 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点,

一 二

7、启示:A、

B、 ;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二)形成过程 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工业化方针提出的背景(原因):(引导学生看P119“资料卡片”,了解原因) A、 B、 C、 D、

(2)方针提出: (3)成就与教训: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1926)

第 25 页

①成就:

A B C ②特点: (4)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A B C

D国际形势: 2、农业全盘集体化 (1)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A B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

①政策的提出和变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但随着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苏联党和政府认为,只有实行集体化才能解决国家所需的粮食。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样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 ,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②过程及结果:1929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的集体化开始,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农业集体化”;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影响:

A、积极性:

B、消极性: 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形成标志:

第 26 页

(2)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3)主要表现 ①经济体制:

表现: A、 影响: 积极

a b c d

弊端: ②政治体制:(略)

(4)特点: (5)教训:

A、 B、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时间

改革背景: (二)改革内容: 1、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

①措施:

②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后来由于赫鲁晓夫冒进思想,瞎指挥,以及60年代的恶劣天气,1963

年再次出现农业危机。

(2)工业方面:

第 27 页

(三)评价:

1、一方面: 。 2、另一方面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 )

表现: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

②内容: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的“加速战略”。 ③结果:难以奏效。 2、政治改革

①背景:经济改革面临困境 ②内容及影响

A、a内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b影响: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

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B、a内容:推出“民主化”和“公开化”;

b影响: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乘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B、 a内容:1990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b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

A历史原因: B现实原因: C外部原因: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 28 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无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qvg08dna63xy6q955p40ne2d1fp330144t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