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概念: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经济范围内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性的内在联系,二战以来它已经包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不同性质的经济。 二战后形成的这个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2、 构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过渡:那我们首先走进布雷顿森林体系。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1) (2) (3)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过程: 年7月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 主要内容:
(1)
(2) 。 3、实质(结果): 4、运营机构: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 (1)世界银行(W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成立时间: 年成立,1946年正式运行。宗旨与任务: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
时间: 年12月,1947年正式运行。宗旨与任务:
(3)资金来源:各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决策方式: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呈正比。 (4)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1945年成立;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总部都设在美国华盛顿;在
第 29 页
战后初期都由美国人控制(主要表现在) 5、评 价:
A积极:
B消极: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1、成立背景: 2、过程:
(1)二战后美国提出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成立筹备委员会;
(3) 年10月,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4) 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
3、性质:二战后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临时适用,非正式国际组织非联合国下属机构
4、宗旨: 。 5、评价:
(1)积极: (2)消极: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机 构: 2、特点: 3、影 响:
A、对美国: B、对资本主义世界 C、对世界: 二、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一)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概况
第 30 页
1、从欧共体到欧盟(EU) (1) 背景(原因)
①历史原因: ②现实原因: ③根本原因: ④外部原因: ⑤直接原因: (2)欧洲联合的过程 ①经济一体化:
1951年 同体——1958年 、 ——1967年 。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一体化
A欧洲各国奉行 ”,不允许其他的外部势力插手欧洲 B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主张欧洲各国“ ” C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 ”成立 D80年代,欧洲各国的共同防务合作也进一步加强 ③欧盟的形成和扩大:
A、1991.12,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B、 年“马约”正式生效,欧盟宣告成立;
C、2019年,成员国达到25个,2019年扩大到27个成员国; 可惜的是英国现在已经宣布脱离欧盟,并正在开展相关的脱欧谈判。 (3)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A、对欧洲: B、对世界: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背景:
(2)过程:1987年美墨自由贸易协定;1988年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8月12日,美
第 31 页
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三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作了补充;三国对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
(3)内容:三国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零关税;允许资本、货物在三国间自由流通。还就制成品、农产品、运输、环境、银行、保险、知识产权等问题做了详细规定。
(4)意义: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 国家和 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在多极化趋势中,进一步增强了美国这一极力量。 3、亚太经合组织(APEC) (1)背景:
A、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刺激作用) B、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内在需求) (2)建立和发展:
① 年,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问题;
②标志: 年,堪培拉“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 ③ 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
④ 年,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西雅图,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大家庭精神;
⑤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达21个;
⑥ 年,上海成功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 年在北京雁栖湖举行
(3)意义: (二)区域经济合作出现的主要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集团内部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
②促进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经济技术合作; ③有利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消极影响:
第 32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