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作业前的安全要求
①进行高处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进行危险辨识,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将辨识出的危险因素写入《高处安全作业证》,并制定对应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②作业人员工作前要进行身体检查,凡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精神疾病、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佳及其他不适于高处作业的人,不得进行高处作业。
③从事高处作业的单位应办理《高处安全作业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④《高处安全作业证》的审批人员,应赴高处作业现场检查确认各项安全措施后,方可批准高处作业。
⑤高处作业中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施和各种设备,应在企业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后方可投入使用。
⑥高处作业前要制定高处作业应急预案,内容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作业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有关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内容。
⑦在下列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应执行本单位编制好的应急预案。
a.遇有6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天气下的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 b.在邻近有排放毒气、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的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时,作业点的毒物浓度不明。
⑧高处作业前,作业单位现场负责人应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交代现场环境和作业安全要求以及作业中可能遇到意外时的处理和救护方法;高处作业前,作业人员应查验《高处安全作业证》,检查验收安全措施落实在位后方可进行作业。 ⑨进行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安全带符合GB6095的要求,安全帽符合GB2811的要求等。
⑩高处作业的脚手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应根据作业的实际要求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吊笼、梯子、围栏、挡脚板等。跳板应符合安全要求,两端应捆绑牢固,作业前应检查这些安全设施是否安全可靠。夜间进行高处作业必须有充足的照明。 (2)作业中的安全防护
①高处作业必须设监护人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监护,监护人应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②作业中应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与登高器具、设备、设施。高处作业人员应系用与作业内容相适应的安全带,安全带应系在作业处上方牢固的构件上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架或钢丝绳上,不得系挂在移动或不可靠的物件上,不得系挂在有尖锐棱角的部位,不得低挂高用,系挂安全带后应检查扣环是否扣牢。
③作业现场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中使用的工具、材料、零件等应装入工具袋,上下时手中不得持物。工具在使用中应系安全绳,不用时放入工具袋中。不得投掷工具、材料及其他物品。易滑动、滚动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时,应采取防止坠落措施;高处作业中所使用的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妨碍通行和装卸,高处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
④雨天和雾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凡水、冰、霜、雪均应及时清除。对进行高处作业的高耸建筑物,应事先设置避雷设施。遇有6级以上的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特级高处作业、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进行检查,发现有松动、损坏或脱
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⑤带电运行的高处作业应符合GB/T 13869的有关要求。高处作业涉及临时用电时应符合建筑行业标准JBJ 46—2005《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 ⑥高处作业与地面保持联系,根据现场配备必要的联络工具,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尤其是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或附近有放空管线的位置进行高处作业时,应为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如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或口罩等),应事先与车间负责人或工长(值班主任)取得联系,确定联络方式,并将联络方式填入《高处安全作业证》的补充措施栏内。
⑦不得在不坚固的结构(如彩钢板屋顶、石棉瓦、瓦楞板等轻型材料等)上作业,登上以上的不坚固的结构作业前,应保证其承重的立柱、梁、框架的受力能满足所承载的负荷,应铺设牢固的脚手板,并加以固定。脚手板上要有防滑措施。作业人员不得在高处作业处休息。
⑧发现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有缺陷和隐患时,应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⑨因作业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措施时,经过负责人同意,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作业后应立即恢复。
⑩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如果发现情况异常,应发出信号,并迅速撤离现场。 (3)作业完工后安全要求
①高处作业完工后,作业现场清理干净,作业用的工具、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应及时清理运走。
②脚手架、防护棚拆除时,应设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拆除脚手架、防护棚时不得上部和下部同时施工。
③作业完工后,临时用电的线路应由具有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电工拆除。
④作业完工后,作业人员要安全撤离现场,验收人员在《高处安全作业证》上签字。 (4)《高处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①一级高处作业在坡度大于45°的斜坡上面的高处作业,由车间负责审批。 ②二、三级高处作业及下列情况的,高处作业由车间审核后,报厂相关主管部门审批。 A.在升降(吊装)口、坑、井、池、沟、洞等上面或附近进行的高处作业。 B.在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灼伤的区域或转动设备附近进行的高处作业。
C.在无平台、无防护的塔、釜、炉、罐等化工容器、设备及架空管道上进行的高处作业。
D.在塔、釜、炉、罐等设备内进行的高处作业。
E.在邻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及设备上进行的高处作业。 ③特级高处作业及下列情形的高处作业,由单位安全部门审核后,报企业主管安全负责人审批。
A.在阵风风力为6级(风速10.8m/s)及以上情况下进行的强风高处作业。 B.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异温高处作业。 C.在降雪时进行的雪天高处作业。 D.在降雨时进行的雨天高处作业。
E.在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进行的夜间高处作业。 F.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带电高处作业。
G.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条件下进行的悬空高处作业。
④《高处安全作业证》一式三份,一份交作业人员,一份交作业负责人,一份交管理部门留存,保存期1年。
⑤《高处安全作业证》有效期7天,若作业时间超过7天,应重新审批。对于作业期较长的项目,在作业期内,作业单位负责人必须经常深入现场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做好记录,若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重新办证。
设备检修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检修前的安全要求
①外来检修施工单位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并在其等级范围内开展检修施工业务。 ②根据设备检修项目的要求,检修施工单位应制定设备检修方案,检修方案应经设备使用单位审核,检修方案中必须有安全技术措施,并明确检修项目安全负责人。检修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整个检修作业过程的具体安全工作。
③检修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A.有关检修作业的安全规章制度。
B.检修作业现场和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相应安全对策。 C.检修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个体防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D.有关事故案例和检修作业的经验、教训。
④检修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到现场进行检修方案交底;检修的施工单位要做到组织落实、检修人员落实和检修安全措施落实。
⑤当检修设备涉及高处、动火、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受限空间作业时,须按相关专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临时用电应办理临时用电手续,并按用电规定安装和架设。设备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隔绝、清洗、置换工作,检验合格后交出检修;检修项目负责人应与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共同检查 ,确认设备、工艺处理等满足检修安全的要求。
⑥应对设备检修中使用的脚手架、起重机械、电气焊用具、手持电动工具等各种工器具进行安全检查;手持式电气工器具应配有漏电保护装置。凡不符合检修作业安全要求的工器具不得使用。
⑦对检修设备上的电器电源,须采取可靠的断电措施,确认无电后在电源开关处设置安全警示牌或加锁。
⑧对检修中使用的气体防护器材、消防器材、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应安排专人检查,确保完好;对检修作业现场的梯子、栏杆、平台、箅子板、盖板等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⑨对有腐蚀性介质的检修场所应备有应急冲洗水源和相应的防护用品;对检修现场存在的可能危及安全的坑、井、沟、孔、洞等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志,夜间设置警示红灯。 (2)检修作业中的安全要求
①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应按规定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②检修作业人员应遵守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③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持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如电工、焊工、起重工等。 ④多工种、多层次交叉作业时,应统一协调,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⑤从事有放射性物质的检修作业时,应通知现场有关操作人员、检修人员避让,确认好安全防护距离,按照国家有关元宝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设专人监护。 ⑥夜间进行检修作业及特殊天气的检修作业,须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护。
⑦当生产装置出现可能危及检修人员安全时,设备使用单位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停止作业,迅速撤离作业现场。经处理,异常情况排除且确认安全后,检修人员才可恢复作业。
(3)检修结束后的安全要求
①因检修需要拆移的盖板、箅子板、扶手、栏杆、防护罩等安全设施应恢复其安全使用功能。
②检修所用的工器具、脚手架、临时电源、临时照明设备等应及时撤离现场。 检修完工后所留下的废料、杂物、垃圾、油污等应清理干净。
空气呼吸器使用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使用前准备
①将器材箱放在地上(注意:器材箱有“依格”标准的一面向上),然后打开箱盖,解开装具、固定带,取出装具。
②打开气瓶阀。沿逆时针方向旋开气瓶手轮,至少2圈。如果发现气瓶阀找开后,有气体从供气瓶阀中流出,则按下供气阀上橡胶罩节气开关,气体流动将终止,同时检查气瓶压力。
③报警及检测。顺时针旋转气瓶阀手轮,将气瓶阀关闭,略微打开冲泄阀,将系统中的气体排出,当压力降到(5.5±0.5)MPa压力时,报警器开始响报警,直到压力小于1MPa时报警器停止报警。如果不能报警,则不能使用。
④确认瓶箍组件将气瓶牢牢固定住:气瓶底朝自己,身体朝前倾斜,拿出并展开肩带,分别置于气瓶两边。
⑤佩戴装具,两手同时抓住背托体两侧,把呼吸器朝上举过头,两肘朝内收并保持贴近身体,肩带顺着手臂滑入肩膀上的位置,站直身体双手下拉调节肩带,使呼吸器的位置紧贴自己的身体后背。
⑥扣好腰带。将腰带的腰扣扣好,然后将腰带左右两侧的伸出端同时向侧后方拉紧腰带。
⑦戴面罩,检查面罩组件,确定口鼻罩上已装呼吸阀,口鼻罩正确位于下巴罩内部,并位于两个传声器的中间,调整头带,方向朝外,一手掀起头罩,另一手将面罩放在脸上。拉开头罩戴在头上,带子平置于头部和颈部,单手把头罩拉至头后部,把颈带末端朝头后方拉动,扣紧颈带。把头带末端朝头后后拉动,调节头带。
⑧检查面罩密封。用手掌心捂住面罩接口处,通过吸气直至产生负压,检验面罩与脸部密封是否完好,否则再收紧头带或重新佩戴面罩。 ⑨安装供气阀。将供气阀红色冲泄阀处于12点钟位置,供气阀出口平面对准面罩相对应的平面接口逆时针转1/4圈,当冲泄阀在面罩的左面时,供气阀上的扦板将滑入面罩上的卡扣中锁紧供气阀,会听到“咔嚓”声响,供气阀安装好后将不能旋转。
⑩检查装具性能。供气阀安装好后,深吸气供气阀启动,吸气过程中将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