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 吾 ”一句的注释。(2分)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天之苍苍, ? ?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
(2)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3) ,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 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守着窗儿, ! ,到黄昏、点 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我最怜君中宵舞, 。看试手, 。 (辛弃疾《贺新郎》)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9
10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10
11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蔓”应读“wàn”;C项“轴”应读“zhòu”;D项,“轧”应 读“yà”。 2.答案:C
解析:A项,“幅原”应为“幅员”;B项,“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 D项,“弃若蔽屣”应为“弃若敝屣”。 3.答案:B
解析:A项,“何况”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B项,“结余” 指结算后余下的,如“他工资不多,但每月都有结余”。“节余”指因 节约而剩下的钱财。句中明确表明是“省吃俭用”,所以,应该用“节 余”,而不是“结余”。C项,“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 密切。D项,“蔚然成风”指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4.答案:A
解析:B项,重复累赘,“妇孺”包括妇女和幼儿,与“孩童”不能构成并列。 C项,句式杂糅,最后一分句应改为“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 热、物价高低。”D项,主语不一致,应该为“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后一个句子是“雨 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可见前一句子的主语应该是“石头”, 由此排除了A和C项。D项用判断动词“是”进一步强调主语为“石头”, 因此选D项。
6.答案:(1)示例: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谦之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题干中已有说明,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 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作答此题时,需要了解名的意思,“璋” 是指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像半个圭。“王”字旁的字一般都与“玉” 相关,所以在回答的时候要按照这个思路来。“冠群”,顾名思义, 是出类拔萃,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比如“谦之”就是要达到出 类拔萃的一种相关的途径。意思对即可。
7.答案:(1)示例:2013-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比较 (2)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 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
解析:图表题一般是给出一幅图表,要求考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有关信息,对题中
11
12
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观点。这类题将原来单一的文字材料变为生动、活泼,图文转换综合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概括能力。在解答此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楚图表说明的对象和比较的角度,并注意回答的字数限制。此题中表脚告诉我们的是全国与浙江2013-2014年的阅读率数据比较。第二小题是要求根据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考生在细读图表时要全面准确捕捉信息,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图中,浙江的报纸期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而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的结论由此得出。回答时注意分点陈述和字数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9分)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内部言语”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一段。A项中“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表述有误,因为第一段的第一句中说“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B项内容在第一句的最后一分句可以看出。C项内容可以由“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推断“不需要始终伴随”,由“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得出“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D项的内容可以由“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等句推断。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明显错误,第一段最后一句提到“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事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可以推知“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不是“言语思维”。B项“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阵词的雨点洒下”的“都”字绝对化。因为文中说到“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性的悲哀”,思维并不能全部化为言语。C项属于强加因果,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D项在文中相对应的文字是“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得相继展开来”“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 10.(3分)
答案: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 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 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文中主要表达的意思是言语与思维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外部言语——言语思维——思维本身,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