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学生之间缺乏真正交流
24教学组织形式:贝尔-兰卡斯特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复式教学、特朗普制、合作学习
一、道尔顿制(Dalton)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柏克赫斯特( H. H. Parkhurst)于1920年所创并在道尔顿中学实施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做法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与教师签“工约”,到期接受教师的考查,合格后,另订新的“工约”。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为发挥学生专长提供了条件。但是这种形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学生迅速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二、分组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主要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分组形式。外部分组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内部分组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如A、B、C组等),因此也叫班内分组。分组教学制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有些资产阶级教育家针对班级教学制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了按学生成绩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部分学校也采用了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教学制更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也会导致对差生的歧视 。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针对学生集体学习进行的一种全新尝试。合作学习通常把班级分为由2-6名能力、性格、种族不同的成员组成异质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产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际交流,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予以评价。 四、贝尔——兰喀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种组织形式是在英国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在需要大规模培养学生且师资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出现的。“导生”现买现卖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五、分组教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主要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分组形式。外部分组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内部分组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等因素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二次分组(如A、B、C组等),因此也叫班内分组。分组教学制为了适应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需要,有些资产阶级教育家针对班级教学制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提出了按学生成绩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部分学校也采用了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教学制更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也会导致对差生的歧视 。
六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5教学的基本程序 一、备课
1.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 2、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无人” 3、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 4、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二、上课 1、理念教学 2、目标明确 3.内容正确 4、语言清晰 5.方法适当 6、积极性高 7、组织得当 8、效果优秀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2、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的检查 2,、学业成绩的评定
26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B结构功能的整合性 C策略制定的操作性 D具体实施的灵活性 E策略制定的层次性
27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包括: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3、主动作业论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包括: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28新课程改革目标、理念、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三、内容:(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
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9中小学课程基本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程基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指导书。
30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模式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1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发展趋势
1 学校德育的重心从道德知识的传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转成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能力
2学校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专享强调间接道德教育。从课堂转向课外。德育方法从以教师的教导、说理、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为主
3学校德育内容从封闭的学科型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强调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对传统德育内容从盲目接受转向理性的扬弃
4学校德育目标从“高、大、空”的务虚转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务实状态,德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 ”或“君子“权利,而是回归到平民和生活中
5学校德育评价由单一、模糊、经验性评价转向多元、科学性、理性评价
32班主任班集体培养与管理
(一)概念: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名词解释
一、概念: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简答题 1. 确定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的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 二、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 ………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3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心理素质:a丰富的情感 b坚强的意志力 c 良好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道德素质:a坚定正确的教育方向 b 关心热爱学生 c 为人师表、严格要求
知识素质:精通自己所授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 教育学 管理学的有关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素质:a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b教育学生的能力 c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34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征 1 教育发展受到高度关注
2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越加普遍 3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
4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