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2、 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 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教学用具:计算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引入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学生集体舞表演。
师:学校要举行集体舞比赛,五(2)班同学正积极报名参加。你认为选什么样的同学呢比较好呢?
生1:舞姿比较优美的。 生2:个子比较高的。??
师:老师先选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再从这20名中挑选10名同学参加比赛。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
出示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升高接近多少比较合适?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用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生1:平均数。 生2:中位数。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回忆一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一些思路了,观察数据特点,你也许还会有别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商量用什么方法解决,把选的10名队员找出来,完成答题纸上的内容。
答题纸: 姓名: 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小演员身高接近 厘米比较合适? 请把你们选的10名队员用“√”标出来。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我们算得是平均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47.5,我们认为参赛队员的身
高接近147.5厘米比较合适。选的10名同学的身高范围是144厘米至150厘米。 生2:我们算得是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我们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接近148.5厘米比较合适。选的10名同学的身高范围是145厘米至151厘米。 生1:我们算得是平均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47.5,我们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接近147.5厘米比较合适。选的10名同学的身高范围是145厘米至151厘米。 生3:我们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接近152厘米比较合适。因为152厘米的同学特别多有7人,选的10名同学的身高范围是149厘米至152厘米。
3、优化方案。
师:同学们分别用平均数、中位数、152等方案挑选出了10名参加集体舞比赛的同学,比较一下哪种方案最好。
生:参赛队员的身高接近152厘米最好,因为用这种方案选出的10名同学升高差距小。
师:我们来算一下,每种方案的同学身高差距。
平均数方案:身高范围是145厘米至151厘米,身高差距是6厘米。 中位数方案:身高范围是145厘米至151厘米,身高差距是6厘米。 152厘米的方案:身高范围是149厘米至152厘米,身高差距是3厘米。 师:从数据方面分析,10名同学身高差距是最小,身高比较均匀。我们把这三种方案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来看一看。 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三种方案10名同学身高比较均匀,舞蹈整体队形会比较好看。
4、认识众数。
师: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第三种方案最好。152在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很多,有7次,它比平均数、中位数能更好的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152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就是多的意思。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师:我们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众数”。
5、 巩固找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众数的特征。 出示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四年级1、2、3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分别说出每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1班、86 89 88 90 88 86 87 92 88 90 2班、88 87 85 86 91 88 87 88 83 87 3班、82 87 91 86 89 90 88 84 85 92 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6、 课堂小结。
师: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众数这个新朋友,谁来谈谈对众数有了哪些认识。
三、联系生活,巩固运用
师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下面我们运用它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