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谈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7:00: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学科担负的一大使命,因为历史记载了人类的一切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所以说,历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阵地,那么,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一是历史条件,一是现实的国情条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渊源悠长,文化繁荣昌盛,典籍连绵不绝,人才鼎盛辈出,到清朝中期为止,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水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血泪和智慧凝结出来的历史文明,这些历史文明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回顾这些历史文明,都会倍感亲切,倍感自豪,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

国情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身为中国人,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认识国情,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她发展她,因此,作为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历史,认识国情,特别是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国情教育。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抗争的历史,因清政府的无能和愚弱,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的民族损失和民族耻辱。在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危急关头,在沉重的苦难面前,无数的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惜抛头颅,

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主权。今天我们记忆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就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总结经验,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继承和发扬仁人志士们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坚持党的领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珍惜今天的生活,发展未来。这些都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的内容。

另外,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让青少年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增强青少年修身、养性、立志、守法、爱国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国粹。

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伟大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规范。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而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教材。从古自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在祖国受到侵犯,民族处于危难时,他们发出了震耳欲聋,感人肺腑的呐喊,并为之奋斗,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篇章,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陈天华舍身蹈海,

谭嗣同快哉赴死,等等,无不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灵魂所在。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爱国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的最高利益紧紧想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传统,还要使它发扬光大。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向古今爱国人物学习,要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觉地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前途命运;学习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国格,人格的尊严,自觉地同崇洋媚外、奴颜婢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行为作斗争;要学习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奋斗精神;要学习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自觉地把爱国与卫国统一起来,在外敌入侵时积极参战,勇敢抗敌,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

其次,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进行修身、养性、立志、守法等高尚品德的教育,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品学兼优、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素以热爱和平、礼仪之邦而著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史上的世代名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修身养性,儒家就有经典的“五常”教育。即仁、义、礼、智、信。从大处讲,就是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

位;从小处讲就是尊重他人的利益。孟子说:生我所欲,义我的欲,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即是这个道理。

在今天看,青少年的修身养性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历史学科要抓住机遇,进行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锻炼青少年的意志,培养青少年从小做起,从小处做起,明是非,辩好坏,知善恶,讲文明,讲礼貌,讲道理,树诚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知法守法,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和谐社会。

德育教育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历史又是德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不断地让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才能让青少年自己去感化历史,自觉地吸收、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宗旨。

搜索更多关于: 浅谈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 的文档
浅谈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渗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rijx4pnjx6c4ro7pop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