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哈姆雷特悲剧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10:20: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莎士比亚深感现实的发展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揭露批判的力量加大了,剧作的情调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当然此时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虽然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大志,但他却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从而鼓舞着后继者的斗志。

二、《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一)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

克劳狄斯在莎士比亚笔下是一个极度自私,老奸巨猾的人物。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并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克劳狄斯的阴谋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他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克劳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2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二)乔特鲁丹——丹麦的王后,哈姆雷特的亲生母亲 乔特鲁德对哈姆雷特影响甚大。哈姆雷特刚开始的痛苦更多的不是因为父亲的过世(当时他不知道父亲是被谋杀),更多的是因为他敬爱的母亲在他父亲刚去世就改嫁给了他的叔父。乔特鲁德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给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她不爱先王,缺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经不起诱惑,她只能从外表上装出贤淑的样子来掩盖她对先王的背叛。而她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什么个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虚荣,她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宫廷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三)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

他听信克劳迪斯的诡计,与哈姆雷特比剑,雷欧提斯的剑是把毒剑,在激烈比赛中,他们夺去了对方的剑,哈姆雷特又在雷欧提斯身上留下了血痕,雷欧提斯因此倒地。雷欧提斯是一个心胸狭窄但自尊心很强的人。他虽本性善良,但却经不起教唆和激将。他的本性善良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从他和哈姆雷特前几回合的交锋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正如他经不起教唆,克劳迪斯稍微一挑唆,他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刺中了哈姆雷特。但是在临死前他才醒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四)奥菲莉娅——波洛涅斯的女儿

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失足落水溺毙。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笔下优美绝伦的女性代表之一。她天生丽质,有着十分美丽的外表,同时她感情纯真、心地善良。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发疯”时,对奥菲莉娅进行咒骂,而单纯的她真的以为哈姆雷特骂她仅仅是因为他发疯了,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雷特完全没想到他的发泄会造成这个少女的悲痛甚至是绝望。奥菲莉娅得知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后,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最终自杀了。奥菲莉娅是封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坚守封建主义道德,保守软弱,以家庭为中心。她虽然爱慕哈姆雷特,但是在父亲和兄长的教唆下,她不敢和哈姆雷特接近,又在父兄的影响下去接触哈姆雷特刺探消息。封建社会的道德和她受得封建教育思想使她对父兄绝对服从。奥菲莉娅在剧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却为推动剧情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

3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一)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特征的表现

1.忧郁和多疑

(1)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富强。他所经历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他得知自己的父王突然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动身回国奔丧。但是回来后他看到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他的叔父篡夺了本属于他的王位,他意识到自己将永远被叔父摒弃。他得不到恩宠,也得不到财富。哈姆雷特便开始了郁闷不乐的生活。在哈姆雷特看来,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是他还有母亲可以和他相依为伴。而他的母亲改嫁的事实使他觉得父亲的死亡比母亲对他的抛弃更痛苦。甚至连纯洁的奥菲利娅无意中替人做了钓饵;他的同窗好友又作了奸王的帮凶。鬼魂的出现所揭露的宫廷阴谋,这些不幸的打击接踵而来,使他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彻底打破了他宁静和谐的生活。

(2)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从他胸怀崇高的理想回到丹麦国的那一刻起。包围他的就是一个集中了时代全部罪恶的现实环境。使他渐渐看到了现实的丑恶和残酷。此时他意志消沉,孤独无助,郁郁寡欢。歌德曾经所言:“世界上没有一种幸福能够补偿他的损失,沉思和忧郁成了他沉重的负担”。哈姆雷特深受严酷的打击后,他开始装疯,一方面是因他内心忧郁,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可以借疯话暴露丑恶现实,揭发黑暗社会。在遭遇重大的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正是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出来,并愈演愈烈。如第一幕中,他一登场,便以连讽带刺的口吻来面对新国王与王后的问候:

王:哈姆雷特,我的侄儿,我的儿 哈:亲上加亲,越亲越不相亲! 王:为什么愁云依然笼罩在你身上! 哈: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这也为哈姆雷特最后的悲剧做了铺垫。

2.犹豫

(1)哈姆雷特在思想上还没做好复仇的准备,他觉得现在的局势还不能去换掉一切。他觉得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他担任不了。找不到复仇的方法和动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哈姆雷特他是信奉人文主义。在他父亲生前他没想到自己会面对残酷的现实。英雄般的父亲,慈爱的母亲,善良的情人。还有未来的王位,周围的人都会听他的话。因为这些种种看似都很美好的生活状态使他的灵魂变得很纯洁,像白纸一样未被污染。但是父亲去世4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以后梦想全部破灭,他需要大部分时间来接受这个无情的事实。先接受再复仇,正是因为这样哈姆雷特没有立即报仇。他做事前很慎重考虑了很久。使他失去了行动力。

(2)一开始,他见到了父亲的鬼魂时,听说了事情的状况。父亲鬼魂命令他报仇,但是他没有办法证明先王是被克劳狄斯杀害的。他也怕自己杀害自己的叔父后国民不会服从于他。第二次是在克劳狄斯跪地祷告时,哈姆雷特认为这个时候杀了他的话,会把他送到天堂,这样就不是报仇了。如在第三幕中写到:“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于是,哈姆雷特复仇首先变成一场思想斗争。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徘徊:要不是怕一死就去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是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上了一层思虑的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为的名分。”剧中哈姆雷特多次这样的独白。多方面的思考使他没有行动力,使他更加的困惑。过分慎重的思维以及浓厚的人文主义观念阻碍了他的行动,导致了这一部《哈姆雷特》走向悲剧。

3.哈姆雷特矛盾性格的形象意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破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增,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到复仇的时机,无法贸然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 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从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他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5

搜索更多关于: 哈姆雷特悲剧分析 的文档
哈姆雷特悲剧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rjfo5bpr09sc9k3qcy5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