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压。
2.( × )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所需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的。 3.( √ ) 活化络合物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为活化能。 4.(× )对于反应,当温度不变时,化学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成正比。
5.(√ )当外来因素引起平衡系统移动时,平衡向着消除外来影响,恢复原有状态的方向移动。 6.(×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该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使该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略有增加,这种作用称为盐效应。
7.(√ )在温度一定时,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幂之乘积称为溶度积常数。 8.(× )总反应的反应速率取决于各基元反应中速率最快的一步。 9.( √)浓度、温度、催化剂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10.( √ )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等渗溶液以任意体积混合后得到的溶液还是等渗溶液。 11.( √ )把红细胞浸泡在某水溶液中,若红细跑皱缩,则此溶液为高渗溶液。 12.( √ )把红细胞浸泡在某水溶液中,若红细跑漲破,则此溶液为低渗溶液。
13.( ×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少。
14.( × )往HAC溶液中加入NaAC后产生同离子效应,故往HCl溶液中加入NaCl也会产生同离子效应。 15.( × )从物质的聚集状态看,分散系可以是液态的和气态的,但没有固态的。
16.( × )催化剂是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但它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组成都发生了改变。 17. ( √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如果反应物气体分子总数与生成物的气体分子总数相等,则增加总压力,化学平衡将不发生移动。
18. ( × )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提供质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19. ( √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与其释放一个氢离子后产生的碱称为共轭酸碱对。 20. ( × )pH和pOH都可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H值越大,则表示溶液的酸性越大。
21. ( × )这种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该弱电解质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
22. ( × )在NH3?NH4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量的HCl,混合溶液的pH值将减少。 23. ( √ )质量浓度,它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4. ( × )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为活化分子,因此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的。 25. ( √ )催化剂只能催化热力学上能够发生的反应,它不能使非自发的反应变成自发反应。 26. ( × )化学平衡移动时,其平衡常数一定随之改变。
第四至第八章
1.( √ )根据“四舍六入,五留双”的规则,将11.2350修约成4位有效数字,其结果为11.24。 2.( × )分子中通过共用电子达到稳定的稀有气体的电子构型并形成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3.( √ )一般来说,π键只能与σ键同时存在,在双键或叁键中,必须也只能有1个σ键。 4.( × ) 同一周期,自左至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5.( × ) 用光电天平称出9.2340克的样品,9.2340就是4位有效数字。 6.( √ ) 测定的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必然高。
7.( √ ) 在配合物的内界中,有配位键存在,也可能有共价键存在。 8.( √ ) 所有配合物都是由内界和外界两部分组成,内、外界靠离子键结合。
6 / 13
页眉 9.( √ )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理化性质(如:熔点、沸点)影响很大。 10.( × ) 含氢化合物之间都存在着氢键。
11.( × ) 由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12.( √ ) 两个原子之间最多只形成一个σ键。 13.( √ ) 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14. ( √ ) 这种存在于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15. ( × ) 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两原子核间连线)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所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π键。
16. ( √ ) 在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弱的相互作用,其作用能是化学键的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这种分子之间的较弱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分子间力,也称为范德华力。 17. ( √ )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称为多齿配体。 18. ( × ) 离子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19. ( √ ) 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0. ( √ ) 电负性就是分子中原子对成键电子对吸引力相对大小的量度。
21. ( × ) 一个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数目通常受单电子数目的限制,单电子相互配对成键后,就不能再同其它原子的单电子配对,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22. ( √ ) 共价键尽可能沿着原子轨道最大重叠方向形成,所以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23. ( × ) 具有未成对电子的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可以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24. ( × ) 同一种金属离子所形成的螯合物的稳定性一般比配位数相同的非螯合物要低。
25. ( × ) 螯合物的稳定性与形成环的大小及数目有关,一般来说,形成的鳌环愈大,此鳌合物愈稳定。 26. ( √ ) 鳌合物中五、六员环的数目愈多,鳌合物就愈稳定。
27. ( × ) 色散力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而取向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28. ( √ ) 由非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第九章至第十一章
1.( × )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总是服从马氏规则。
2.( × )醇脱水形成的烯烃,其主要产物总是双键碳上烃基取代较少的烯烃。 3.( × )苯与浓硝酸作用,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称为硝化反应。
4. ( √ )苯和浓硫酸在加热或与发烟硫酸作用时,苯环上氢原子被磺酸基取代,生成苯磺酸的反应称为磺化反应。
5. ( × )烯烃有顺反异构现象,环烷烃不可能有顺反异构现象。 6.( √ )烃是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又称碳氢化合物。 7.( × ) 烷烃的沸点随着烷烃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8.( √ )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称为苯酚。
9.( √ ) 苯酚已被氧化而带有颜色,市售的苯酚一般呈粉红色。 10.( × ) 烯烃和炔烃一般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CH3CH2CH311.( × )命名为对乙基甲苯。
12.( × ) 分子中含有官能团-OH的化合物都属于醇。
7 / 13
页眉 13.( √ )低级醛和酮可以溶于水,但醛和酮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14.( × ) 所有的醛和酮都可以和土伦试剂发生银镜反应。
CH2CHOHCH2OH命名为丙三醇,俗称为甘油。 O15.( √ )OHCH316.( √ )的正确命名为对甲基环己酮。
17.( × ) 硫醇在空气中非常稳定,不易被氧化。
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
1.( √ ) 一对对应异构体总有实物和镜像的关系。
2.( √ ) 羧酸和醇在酸(如硫酸)催化下,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3.( × ) 连有四个相同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4.( √ ) 糖是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5.( × ) 氨基酸是一类分子中只含有氨基的化合物。 6.( √ ) 氨基酸在水溶液中的结构形式取决于溶液的pH值。 7.( × ) 氨基酸按其结构可分为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 8.( √ )α-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可生成蓝紫色配合物。 9.( × )水杨酸是对羟基苯甲酸。
10、( × )羧酸分子中,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性依次增加。 11、( √ )羧酸既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也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羧酸钠盐。 12、( √ )胺可以看作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所生成的化合物。 13、( × )单糖是不能再被水解的糖,所以淀粉属于单糖。 14.( × )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光学活性。
三、填空选择题
第一至第三章
1.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ωB()、 ρB()、cB()表示,而[AB] 表示()。A A. 质量分数、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平衡浓度
2. 硫酸的物质的量可以表示为n()和n(),而不能表示为n()和()。B. H2SO4、1/2 H2SO4、硫酸、n 3. 将浓溶液c1稀释为所需浓度c2时,其稀释后的溶液()、()变化了,而溶液中的()、()没有改变。C C. c2、V2、n、m
4. 在计算NaCl、CaSO4、MgCl2、Na2SO4溶液的渗透压时,公式中校正因子一项NaCl取()、CaSO4取()、MgCl2取()、Na2SO4取()。 D. 2、2、3、3
5. 带有()的溶胶,电泳时将移向();带有()的溶胶,电泳时将移向()。 A. 正电荷、负极、负电荷、正极
6.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而()对化学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A. 浓度、温度、催化剂、压力
7.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有()、()、(),而()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
8 / 13
页眉 B. 浓度、压力、温度、催化剂
8. pH值(),其溶液的酸度();pOH值(),其溶液的碱度()。C. 越小、越高、越大、越低 9. 已知HAc的Ka=1.7×10-5、HCN的Ka=6.2×10-10,其酸的强度()大于();而相应共轭碱的强度()大于()。D. HAc、HCN、CN-、Ac-
10. 在已达平衡的( )溶液中加入( ),会产生同离子效应;在已达平衡的()溶液中加入( ),会产生盐效应。A. HAc、NaAc、NH3、NaCl
11. 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它的作用机理是( )。加入催化剂,化学平衡将( )。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是( )。升高温度,使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是( )。 A 降低活化能 不移动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12.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是( ),碱是( )。在共轭酸碱对中,若共轭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性(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 )物质。 D.质子供给体 质子接受体 越弱 两性
13.产生渗透现象的必要条件是( )存在以及膜( )溶液渗透浓度( ) B.半透膜 两侧 不相等
14.溶胶的三大基本性质是指( )、( )和( )。 C. 布朗运动 丁铎尔现象 电泳现象
15. 今有气体反应:2H2(g)?O2(g)?2H2O(g),?rH?m?0,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加氧气的分压,平衡将向( );当加大总压力时,平衡将向( );当升高温度时,平衡将向( )。C C. 向右 向右 向左
16.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温度、浓度的关系为(),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中()数目成正比,而与()无关。 A
A. Π=CRT 溶质质点 溶质性质
17.能抵抗外加的少量()、()或 (),而保持()值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B B. 强酸、强碱、稀释、PH
18. 一种或几种物质以较小颗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叫做( )。按照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统分为( )、( )、( )。A
A. 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分子分散系、粗分散系
19.标准平衡常数K°与( )或( )无关,但与( )有关。标准平衡常数K°值越大,可逆反应向( )进行的越彻底。A
A.反应物浓度 分压 温度 右
20.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归纳为:增加( )的浓度或减少( )的浓度,平衡将( )移动。B B. 反应物 生成物 向右
2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与( )有关,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逆反应必为( )反应,升高温度将使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将使平衡向( )反应方向移动。 C C.反应的热效应 吸热 吸热 放热
22.强酸强碱在水中是( )解离的。因此,一元强酸溶液的氢离子浓度( )该酸的浓度;一元强碱溶液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该碱的浓度。D. 完全 等于 等于
23.Ksp只与( )的( )和( )有关,而与溶液中离子的( )无关。 A A. 难溶电解质 本性 温度 浓度
第四章至第八章
9 / 13
页眉 1. 共价键分为( )、( )、( ),而( )不属于共价键。 A. σ键、π键、配位键、氢键
2.化学键可分为( )、( )和( )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以( )相结合而形成。 A A.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共价键
3.( )键具有( )和( )的特点。C. 共价键 饱和性 方向性 4. 范德华力包括( )、( )和( )。B.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5. 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 ),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 ),分子带有( )C. 负电荷 正电荷 零电荷
6. 组成原子的微粒有( )、( )和( )。A. 质子 中子 电子
7. 现代理论认为电子既具有( )性,又具有( )性,即电子具有波粒( )性。 A. 粒子 波动 二象性
8、HF的沸点比HCl的沸点( ),这是由于( )。 水具有反常的高沸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分子间( )。CH4和CH4分子间只存在( )。 A. 高 HF存在氢键 氢键 色散力
9.乙醇形成氢键后,对其的( )、( )等性质有较大影响,但对其( )、( )等性质没有影响。 B B. 沸点、溶解度、酸性、脱水
10. 当H原子与电负性很( ),半径很( )的X原子(如F、O、N原子)形成H-X共价键时,还能去吸引另外一个电负性很( ),半径很( )的Y原子产生静电作用,从而形成氢键。氢键通常用X-H…Y表示。A. 大 小 大 小
11.按照配位理论,配离子是指( )与一定数目的( )结合形成的具有( )空间构型的( )结构单元。 B. 金属离子或原子 中性分子或阴离子 一定 稳定
12.这种由中心( )与( )所形成的具有( )结构的配离子称为螯合离子,含有螯合离子的配合物称为( )。 C. 离子 多齿配体 环状 螯合物
13.电负性( )的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电负性( )的活泼金属元素的原子通过( )得失形成( )。 D. 较大 较小 电子 离子键
14.电负性可以用来衡量金属和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 )2,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 )2,在周期表中F的电负性( ),是( )的非金属元素。 A. 小于 大于 最大 最强
15.现代价键理论认为,两个原子相互接近时,只有自旋( )的两个单电子可以相互配对,使核间电子云密度( ),使体系能量( ),形成( )的共价键。B. 相反 增大 降低 稳定 16.下列数据:0.0610有效数字位数是( ),65.78%有效数字位数是( ),
1.52?10?3有效数字位数是( )。C. 3位 4位 3位
第九章至十一章
1.下列三个化合物命名正确的顺序是( )。C
CH3CHCH3CHCH3CH2CH3CH3CH3CHCCH2CH3CH3CH2CHCH2CH3CH2CH2CH3
C. 2,3—二甲基戊烷 3—甲基—2—戊烯 3—乙基己烷
2. 名称为( ),
10 / 13
名称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