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选A。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2MnO4-+16H+ + 10Cl-=2Mn2++5Cl2↑+8H2O,故A 错误; B.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2Na++CO32-+ H2O+ CO2=2NaHCO3↓,故B错误; C.铜片与浓硫酸共热不能写离子方程式,故C错误;
D.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生成四氨合铜(Ⅱ):Cu2+ +4NH3?H2O=Cu(NH3)42++4H2O,故D正确; 故选D。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铝性质较活泼,能和强酸、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Al位于H之前,所以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故A错误;
B.金属阳离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弱,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生成氢气而得不到钠,说明Na的活动性大于氢,所以可以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故B错误;
C.常温下,浓硫酸和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进一步被氧化,该现象是钝化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C正确;
D.构成原电池的装置中,作负极的金属加速被腐蚀,作正极的金属被保护,Fe、Zn和电解质构成原电池,Zn易失电子作负极、Fe作正极,则Fe被保护,所以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②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强氧化酸除外);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④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碱,碱再与盐溶液反应,没有金属单质生成.如: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⑤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去说明非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如氢气在加热条件下置换氧化铁中的铁:Fe2O3+3H2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2Fe+3H2O。
A.放电时,工作原理为原电池原理,阳离子向正极移动,A正确; B.放电时,工作原理为原电池原理,电子由负极→用电器→正极,B正确; C.充电时,工作原理为电解池原理,阴极反应为xLi++nC+xe-=LixCn,C正确;
D.充电时,工作原理为电解池原理,阳极反应为LiFePO4-xe-=(1?x)LiFePO4+xFePO4+xLi+,很明显,阳极质量减小,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涉及x的电池或者电解池的电极反应书写,切不可从化合价入手,而应该以电荷守恒或者原子守恒作为突破口进行书写,如本题D中先根据总反应写出LiFePO4-e-→(1?x)LiFePO4+xFePO4,很显然右边少着x个Li+,故右边加上xLi,右边加上xLi后,根据电荷守恒可知左边应该-xe,最终阳极反应为LiFePO4-e→(1?x)LiFePO4+xFePO4。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KI与FeCl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反应式为2I-+2Fe3+=2Fe2++I2,由于KI过量,因此溶液中存在I2和I-,故不可根据溶液中既含I2又含I-的实验事实判断该反应是可逆反应,A错误;
B.高锰酸钾与草酸溶液反应的离子式为 2MnO4-+5H2C2O4+6H+=8H2O+10CO2↑+2Mn2+,可知溶液中高锰酸钾溶液过量,难以观察到褪色现象,B错误;
C.由于溶液中挥发的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不能使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烯,C错误;
D.CH3COONa在水溶液呈碱性是存在阴离子的水解:CH3COO- +H2O?CH3COOH+OH-,加入酚酞溶液后变红,再加入醋酸铵固体,醋酸铵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CH3COO-浓度增大,反应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加深,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此题易错点是B选项,通过观察高锰酸钾褪色快慢来探究反应速率大小,若高锰酸钾过量则不会观察到褪色,延伸考点还会出现高锰酸钾浓度不同来探究,要注意浓度不同时本身颜色深浅就不同,所以难以通过观察先褪色说明速率快;一般是高锰酸钾浓度相同且量少时,慢慢滴加不同浓度的草酸溶液,以此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15.C 【解析】 【详解】
-+
+
-
A.NH4ClO4是强酸弱碱盐,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 B.BaCl2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显中性; C.HNO3是强酸,完全电离,溶液显酸性;
D.K2CO3是强碱弱酸盐,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硝酸溶液中最大,酸性最强,pH最小,故选C。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A,要注意盐类的水解程度一般较小。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分液漏斗 蒸馏烧瓶 H2SO4?Na2SO3=Na2SO4?H2O?SO2? 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 调节酸的滴加速度 若 SO2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会发生分解 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开始生成 Fe(S2O3)33-的反应速率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但Fe3+与S2O32-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大,导致Fe3++3S2O32-?Fe(S2O3)33-(紫黑色)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最终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0.1600 【解析】 【分析】 【详解】
(1)a的名称即为分液漏斗,b的名称即为蒸馏烧瓶;b中是通过浓硫酸和Na2SO3反应生成SO2,所以方程式为:H2SO4?Na2SO3=Na2SO4?H2O?SO2?;c中是制备硫代硫酸钠的反应,SO2由装置b提供,所以c中试剂为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2)从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分析,控制SO2生成速率可以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者调节酸的浓度,或者改变反应温度;
(3)题干中指出,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会分解,如果通过量的SO2,会使溶液酸性增强,对制备产物不利,所以原因是:SO2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会发生分解;
(4)检验Fe2+常用试剂是铁氰化钾,所以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即证明有Fe2+生成;解释原因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体现出反应速率和平衡两个角度,所以解释为:开始阶段,生成Fe(S2O3)3的反应速率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所以有紫黑色出现,随着Fe3+的量逐渐增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变大,导致平衡逆向移动,紫黑色逐渐消失,最终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5)间接碘量法滴定过程中涉及两个反应:①6I?Cr2O7?14H=3I2?2Cr2??2??2??3?3??7H2O;
②I2?2S2O3=2I?S4O6;反应①I-被氧化成I2,反应②中第一步所得的I2又被还原成I-,所以①与②电子转移数相同,那么滴定过程中消耗的Cr2O7得电子总数就与消耗的S2O3失电子总数相同 ;在做计算时,不要忽略取的基准物质重铬酸钾分成了三份进行的滴定。所以假设c(Na2S2O3)=a mol/L,列电子得失守恒式:?2?2?10.5880?6=a?0.025?1,解得a=0.1600mol/L。
3294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NH4HCO3 1:2 4:1 【解析】 【分析】
A受热能分解,分解得到等物质的量的B、C、D,且A与碱反应生成D,则A为酸式盐或铵盐,B、D为常温下的气态化合物,C为常温下的液态化合物,C能和过氧化钠反应,则C为水,镁条能在B中燃烧,则B为二氧化碳或氧气,因为A受热分解生成B、C、D,则B为二氧化碳,水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NaOH和O2,D能在催化剂条件下与G反应生成H,则D是NH3,G是O2,H是NO,I是NO2,J是HNO3,镁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C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水,则E是MgO,F是C,通过以上分析知,A为NH4HCO3,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1) 、A为NH4HCO3,C为水,C的电子式为故答案为NH4HCO3;
;
;
4NH3+5O2
4NO+6H2O C+4HNO3(浓)
CO2↑+4NO2↑+2H2O 2
(2) 、D为NH3,G是O2,H是NO ,则D+G→H的反应为:4NH3+5O2则F+J- →B+C+I的反应为:C+4HNO3(浓)故答案为4NH3+5O2
CO2↑+4NO2↑+2H2O;
4NO+6H2O;F是C,J是HNO3,
4NO+6H2O;C+4HNO3(浓)CO2↑+4NO2↑+2H2O;
(3)、Na2O2与足量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氧由-1价升高为0价,由-1价降低为-2价,则2molNa2O2与足量C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故答案为2;
(4)、由3NO2+ H2O=2HNO3+NO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故答案为1:2;
(5)、容积为10mL的试管中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水全部充满试管,则发生的反应为4NO2+2H2O+O2=4HNO3,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原混合气体中NO2与O2体积比为4: 1,所以10mL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分别为8mL和2mL, 故答案为4:1。
四、综合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18.
2H2S+O2=2S?+2H2O 弱 硫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硫原子得电子能力小于氧
原子 H1O的稳定性大于H1S或SO1中硫显正价,氧显负价 bd b 1CO(g)+SO1(g)
Fe2O3380℃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