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5:13: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社会心理学资料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经验描述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实验期(社会心理学的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1908年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特里普利特~第一个严格的做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实验。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交往原则、人道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非实验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

社会主义的派别:一、行为主义学派。1、刺激—反应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2、模仿论,代表人物米勒、多拉德;3、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

二、 认知学派。1、格式塔学派理论,代表人物韦特海默、岢勒、考夫卡;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不决定于部分,而部分却决定于整体”,它的着眼点是认知,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核心是认知问题;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代表人物勒温。

三、 精神分析学派。1、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2、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派别:卡妮?霍妮的文化因素说(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不是先天原因,而是由文化因素决定)、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3、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代表人物舒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①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8个月)

主要矛盾:信任——不信任 最有影响的人:妈妈或类似妈妈的人 ②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

主要矛盾:自主——羞耻、疑虑 最有影响的人:父亲式的人物 ③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幼儿期)

主要矛盾:主动性——内疚 最有影响的:家庭 ④变得勤奋阶段(6——11岁)

主要矛盾:勤奋感——自卑感 最有影响的:老师、同学、邻居

⑤建立同一感阶段(12——18岁)

主要矛盾: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最有影响的:同辈集体或校外集团

⑥承认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左右)

主要矛盾:亲密——孤独 最有影响的:一起工作与生活的伙伴

⑦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老年期) 主要矛盾:创造力感——自我专注 ⑧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 主要矛盾:完善——绝望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社会化与个性化: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具有完善的社会化的代理机构体系和一个社会化的诱导机制,一个理想的个人在遵循社会化的同时要保持个性化。

自我概念(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包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其基本成分是: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1、他人反馈,别人对我们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使我们增加对自己的了解;2、反射性评价,我们常根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4、社会比较

符号互动论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这一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的感知的对象。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分为理想自我(指我想成为的人)、应该自我(指我们觉得应该成为的人)

社会知觉:是指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1、积极性偏差,又称宽大效应,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的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2、证实偏差,人们总是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有的信念或图式信息。3、后视偏差,又称“事后诸葛亮”现象,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4、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5、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事件中的作用。

印象管理:由于交往的需要,人们常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恰当的印象,这种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形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略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讨好。

“登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门面”效应:如果对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接受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大得多。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态度的成分:1、单成分说:强调情感,代表人物瑟斯顿;2、双成分说:强调情感和认知,代表人物罗森伯格;3、三成分说:强调情感、行为和认知,也称为态度的ABC模式。

※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经验、群体规范、同化和内化。 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的类型: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沟通和人际沟通。

人际吸引的条件:熟悉(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个人特征(才能、外貌与吸引力、个性品质)、相似与互补、爱情。

“喜欢”的主要因素: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爱情”的主要因素:依念、关怀与奉献、亲密。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会因此更加坚固。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称这种试图破坏两个人的爱情关系,反而使两个人爱得更深的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一个著名的爱情理论——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构成爱情的三要素是激情、亲密和承诺。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即他人在场,反而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 社会助长的效应: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 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特里普利特。

社会助长的性质,扎琼克和卡特莱尔进一步证明:1、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背景会造成社会助长作用;2、如果工作为复杂的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的思维工作,则群体背景的作用是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个体的认知作用。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侵犯是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6~12岁是助人行为发展最快的时期,模仿是儿童学习利他行为的重要途径。但是经研究发现,在观察到“过渡助人“的示范者后,人们的利他行为会减少。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动机因素:对于助人的动机,社会生物学认为是基因进化的结果,社会交换论认为,是理性算计的结果;2、个人因素:人格特征、性别差异和心情。

“旁观者”效应,即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侵犯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基本特征:侵犯行为是伤害性的、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导致人们侵犯行为的原因:对侵犯行为的反击、工具性侵犯行为、本能性侵犯行为、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为什么在群体中会产生去个性化现象?

1、匿名性,个体在群体中,觉得自己是匿名的,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于是助长其冒险心;2、丧失责任感,在群体活动时,个人总觉得“法不责众”,所以,个人的责任心就大大减少,对其行为就不管后果了;3、群体的淹没性,在群体中,个性被淹没,不容易被他人知觉,从而行为缺乏自我的控制。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的文档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s3iz52mdu4mn0g1luk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