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情况报告
来源:http://njs.ndrc.gov.cn/njxx/t20100611_353943.htm
中山是一座从传统农业县成长起来的美丽现代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中山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对中山长期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肯定和鞭策。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564.43亿元,同比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城镇化率达到86.7%。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城市等殊荣,正加快向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新型城市迈进。取得成绩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市多年来通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把发展成果覆盖城乡各领域、惠及城乡老百姓,使之成为我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基本情况(总体规划和主要做法)
我市始终认为,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把农村建为城市、把农民改为居民,而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达到城乡发展权利平等、产业建设平衡、公共服务平均,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市的主要做法是:以统筹发展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城乡互动为基础,以公共服务为重点,坚持“五个三”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保生态、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规划建设“三个统筹”。
一是统筹“一张图”。将全市1800平方公里土地全部纳入整体规划,实行统一开发利用。
二是统筹“一盘棋”。实施“一区一圈四组团”发展战略,“一区”是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圈”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半小时经济圈”,“四组团”是将全市划为西北部、东部、南部和中部四个组团发展。
三是统筹“一揽子”。把农村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今年实现全市镇村控制性规划全覆盖。
(二)基础设施“三个覆盖”。
一是交通通信全覆盖。全市形成“四高速五纵六横九加密”路网,实现“市域半小时生活圈、镇区15分钟上高速”目标,达到村村通公路公交、通电信宽带、通广播电视。
二是公共卫生全覆盖。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部镇区成为国家或省级卫生镇,村村建有卫生站,做到“小病在家门、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是教育文体全覆盖。成为省教育强市,全部镇区成为省教育强镇。镇镇建有图书馆和健身广场,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全部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以上标准,所有全民健身设施免费开放。 (三)产业布局“三个带动”。
一是集群经济带动。全市拥有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4个省级专业镇,农业亩产值超万元,居全省首位,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二是合作组织带动。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形成花卉苗木、水产养殖、农业物流等具规模的产业带,农产品适度规模开发率达70%以上。
三是生产要素带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集聚,超过80%农村从业人员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80%来源于非农产业。
(四)环保生态“三个互动”。2004年起投入100亿元创建全国生态市,2009年底通过验收,18个镇全部评为全国优美乡镇,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环保示范地级市。 一是城乡互动治污。全部镇区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建成全省第一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全市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被国家有关部门推广,污染物总量减排2008年考核排全省第一,节能减排2009年考核排全省第一。
二是城乡互动治水。综合整治城乡内河1300公里,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防灾减灾工程。
三是城乡互动绿化。设立占全市1/9土地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全市绿化覆盖率达40%,建设城乡一体的“蓝天碧水绿地花鸟城”。 (五)公共服务“三个共享”。
一是公共财政城乡共享。市财政6成、新增财力7成投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经费向农村倾斜。
二是社会保障城乡并轨共享。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住院医保实现基本全覆盖,门诊医保覆盖率达80%以上,农民门诊报销额达80%。
三是劳动力培训就业城乡统筹共享。构建市镇村一体就业服务网络,每年安排3300万元实施就业创业培训。让城乡每个居民都有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一个就业创业机会,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二、主要体会(经验和措施)
(一)筑牢思想基础,确立城乡一体化科学理念。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实业建设要将‘中心’(城市)与‘腹地’(农村)联系起来,农业振兴要与矿业、商业发展结合起来”的理念,在中山故里代代相传,成为城乡人民的美好追求。上世纪90年代,我市提出走中山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市,寄予中山破解城乡协调发展难题的厚望,多年探索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了经验。新世纪以来,我市先后以新加坡、墨尔本为对标城市,选派大批干部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实现路径。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民生至上、服务均等、全面进步”的理念,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夯实物质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归根结底靠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从“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到今天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其中古镇灯饰、小榄五金等产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份额,产业集群加速了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引进中船、中铁、中机钢构、中泽重工等大型央企项目,推动风电装备、新能源、健康医药等新兴项目发展,推进灯饰光源、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金融、物流、会展、研发等生产服务业发展。
二是坚持内外源双轮驱动。在发展外源型经济基础上壮大民营经济,民营工业产值占全市45.2%,实现“强市”与“富民”统一。
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征地款留成10%到40%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农村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发展道路,全市所有村集体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富镇强村”政策使镇村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95%以上。 (三)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
一是唱响农村改革“三部曲”。积极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村集体经济统一核算和村改居三项改革。2001年开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2006年全面完成,提升了农村经济实力。2004年开始实行集体经济村级统一核算,目前完成60%村,明年全面完成,完善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2007年开展村改居改革,目前有90条村完成,实现了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居民转变。农村改革“三部曲”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二是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创新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税收分成激励机制,对欠发达镇区实行一级财政,欠发达镇村取得长足发展,全市村集体年均收入达380万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支出增长均超过50%。
三是实施行政制度改革。我市实行市镇村三级管理,没有设县,大大缩短了公共服务路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为城乡一体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积极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取消市级审批事项,全部实行“一网式”审批,一般事项审批由17个工作日缩短为2个工作日。
面对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我市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一体化制度设计,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让城乡人民共展宏图大业、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和谐。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广东省中山市发展改革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