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届甘肃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3:52: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9届甘肃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

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总分 一、选择题

1.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2. 汉代大将军周亚夫从官营手工业的官署购买了五百套皇室用作葬器的甲盾,因此被汉景帝治罪。主要是因为

A.冒犯了皇权的神圣性 B.违背了官营手工业的规制 C.超越了将军的权限 D.有贪污渎职之嫌

3.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出现这一变化的政治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实施

C.学校教育的发展 D.“三教合一”的出现

4.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

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

5.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6.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明是霸道文明,东方文明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明,日本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应主宰世界、拯救全人类,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这些言论的本质是

A. 歪曲历史 B . 掩盖真相

C . 美化侵略 ___________ D. 混淆是非

7. 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中山装、旗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

8.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A. 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______________ B. 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 . 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 .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9. 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讲道:“最高的法律,适用于所有时代,产生于任何成文法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产生于任何国家形成之前,”它“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的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行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文中“最高的法律”应该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10. 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种现象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11.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成。20年后,中国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在中苏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 A.都制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B.都曾出现过急躁冒进现象

C.都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和平赎买 D.都基本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12.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二、综合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尽管 18世纪 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 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 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 材料 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 分析18 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国内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宋代p

15. 学 者 主 要 观 点 钱 穆(中国) 贫弱的新中央: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 马克垚(中国) 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

市繁荣,商业兴盛,生产力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国外学者都认为中国在宋代已接近现代化,只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宫崎市定(日本)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埃狄纳?巴拉兹(法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孙隆基(美国) 在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五百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 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代历史地位的多种观点,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补充相关史实加以论证并说明所依据的观点或史学理论。(要求:史实和史学理论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必须正确,论述充分。)

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材料二 《通鉴》:“自嘉靖以来行一条鞭法,颇称简便,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万历十五年六月,户部覆礼科右给事中袁国臣等题奏:“条鞭之法,有司分外又行增派,挠民殊甚”。 《续文献通考》:“大抵历代立法各有因时制宜之深意,而奉行不善率以病民,吏胥纵其奸,而闾阎受其困,虽复处除之诏屡颁,其及于民者能几何矣?苟无治人,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的原因。

1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权分立的思想是为了防止个人独裁,确保政府行使治权时的分权和制衡。 在三权分立之中,考试权是附在行政上的,弹劾权是附在立法上的,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借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二权的科举取士制度,将这二者独立出来,赋予其与其他三权平等的地位。因为孙中山认为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人唯亲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而独立的监察制度也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以五权分立救三权鼎立之弊。” ——根据 有关材料摘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倘若要真正实行直接民权,使“政府权”和“人民权”之间保持平衡,那么人民方面就应该享有四个“政权”,即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而政府方面则应该拥有五个“治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他坚信:“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那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有了这样的政治机关,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 ——摘 编自张卫波《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治国理念。 (2)评价孙中山的治国思想。

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1970 — 1981年 间任埃及总统,曾领导埃及人民进行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意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无比,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和解之路,才是正道 。1977年11月,萨达 特在议会突然宣布,他决定亲赴以色列,与这个世仇死敌谋求和平。当时,全体议员都惊得目瞪口呆,一些人忍不住高喊:“以色列乃罪恶的虎狼之国,千万不可去啊!”但萨达特淡淡地说:“为了和平,我将走遍天涯海角,为什么要排除以色列?”他毅然到了耶路撒 冷。1978年9月6 日 ,在美国的调解下,萨达特和贝京签署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戴维营协议”,他和贝京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在阅兵 式上遇刺身亡。 ——据 “百度百科”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萨达特为什么要与以色列和解?

(2)萨达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遇刺身亡,对此你做何评价?

1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梁漱溟曾说:“自进入中学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青年时代的梁漱溟一度崇信康、梁的改良主义思想,是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然而 ,当历史进入1911年 后,由于清末“预备立宪”的破产,梁漱溟放弃了君主立宪的立场,站到了反清革命的队伍一边,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孔子哲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建立起中西合璧的“新孔学”。 1988年6月23日,这位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走完了他带 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 ——摘编 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追求“两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梁漱溟。

2019届甘肃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s4xu4nojb79c964hjsm5kaxd91bwp00kv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