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a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b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c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4、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有: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文献法、调查法(全面、重点、抽样、个案调查)、实验法(是人工控制因子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和结果的一种方法。教育实验一般分为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比较法(横向比较,利于开阔眼界全面认识研究对象;纵向比较,助于从历史经历中探索事物变化的线索和发展规律)、个案研究法。
全面调查: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在某一地区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 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 个案调查:是对一件事情或一个学生进行调查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 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b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上几乎完全相对应。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是中央集权式的教育制度,eg中国,法国;在地方分权制的国家中,教育归各个行政区分别管理,eg美国,加拿大,中央政府对各地方的教育事务只起建议和参谋权;在中央和地方合作制的国家中,教育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管理,eg英国;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方向。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都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是指学校不能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而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左右,不能放弃学校自身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必须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充分尊重和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教育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向前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2、(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 教育与生产力 (简答)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时间、财力、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的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以来,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有决定作用。
生产力和教育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已有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社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需求;教育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生产力发展
5
水平之上,又为明日的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这是生产力与教育相互。关系的根本性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p46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新的人,创造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运用教育资本储存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家收入增长的贡献是33%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的程度。
首先,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科学的轨迹前进 A、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B、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C、科学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条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二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17、18世纪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等学校的拱门是由教学、科研两根立柱和科技开发一根横梁支撑起来的,即在教学的时候也进行科学研究,将成果转为生产力。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每隔四年就有75%的知识被更新
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a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能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c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网络教育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二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他集学校、教育手段、内容、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P54(偏的简答) 四、 教育与文化
1、狭义文化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2、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观念形态;活动形态;心理、行为形态。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不同点在于,政治经济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4、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a、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多种多样,受教育的层次和内容将上升拓展;b在学校外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接受教育学习文化;c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多样化;d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
6
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结构的变化:自然科学内容增加,文理渗透加强;智育的知识性课程结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5、(简答、填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6、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2)特征: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b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以校园文化为缩影。 7、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学校物质文化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以及校园文化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设备等)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形成整体校园文化环境的中间环节。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指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现象的总称。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他的四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群体心理现象。校风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作用。 8、(简答)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1) 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 非正式性 (3) 多样性 (4) 互补性 (5) 生成性 五、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不同步的表现(1)滞后性(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存在,教育内部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培养人的周期长;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已有水平位基础) (2)超前性(因为,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了教育发展方向;教育的本质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必须面向未来发展教育) 从总体上看,教育与社会发展永远处于不平衡的矛盾之中,改革是取得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平衡的基本途径。
7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身体发展是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非认知因素(情感、意志、兴趣、求药、个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际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因此,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有:(1)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柏拉图(希腊):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 (3)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4)威尔逊(美):基因复制是决定人行为的本质力量 (5)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
2)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 代表人物有: (1)荀子:性恶论。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洛克(英):白板说:认为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华生(美):“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环境决定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简答或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a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B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发展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能
力,达到某种水平可能性最大的时期。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生理上,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发展顺序;心理上,遵循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过程。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婴儿期0-3,幼儿期3-6,儿童期6-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17,18,成年期18以后;成年期又分青、壮年期和老年期。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区别对待。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a变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b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教育活动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指机体某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丧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培养受教育者自信与努力品质、取长补短非常重要(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6)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从实际出发。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