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2012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第四题:设计题 结合观察法的运用,自行设计一个引导儿童观察的方案 一、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小蚂蚁力气大》 二、设计意图: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对蚂蚁有更详细地认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活动目标: 1.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在自由的氛围中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结构及生活习性。(生活环境、吃食情况、对特殊气味的反应) 2. 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3.学习把观察的事物现象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记录、绘画,培养幼儿有顺序、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4.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主动接近动物,培养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四、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基本部分
1. 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
动情况。教师提问:
①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 ②蚂蚁长得什么样?
③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2.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3.孩子们在画纸上,用水彩笔画下蚂蚁不同的家和食物。
4.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5.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6.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3、结束部分
1.展评幼儿作品,以鼓励为主。 2.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
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4、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五、设计题
1,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水”(大班)的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活动方法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答:一:活动名称:认识水(大班)
二:活动目标:1在烧水的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培养对自然物的兴趣,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水的特性,2难点: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四:材料及环境创设:1材料:各种玩水的容器。2环境创设:来园成自由活动时让幼儿自由玩水。
五:设计思路:水的特性是一种物理知识,幼儿掌握物理知识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因此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带着问题边玩边思考。提高幼儿感受的有意性。
感受活动的形成概念尊定了基础,但概念的形成还要经过概述和提炼,采用实验的方法突出水的特性,帮助幼儿概括归纳形成概念,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既是为了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又是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所以活动设计让幼儿从周围的实际生活开始逐渐过渡到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幼儿获得了解水的直接和问题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幼儿探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幼儿对水的知识不会停止,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不断深入,延伸活动正是在启蒙的基础上进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尤其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方向。
六:活动流程:自由探索—实验归纳—观察讨论—讲述交流—探索思考。 1通过自由玩水活动感受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1)自由玩水: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水的容器和会沉入水底的材料,如:弹子,鹅卵石等,让幼儿来园或自由活动时玩水。(2)玩玩想想:自由玩水后让幼儿带着问题玩水。
2通过小实验归纳理解水的特性,(1)灌水比赛:两个幼儿各自往漏的杯子里灌水,然 12
后讨论灌进去的水道哪里去了?(2抓水比赛:让幼儿用抓水的方式往杯子里灌水,然后讨论用这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3)在透明的两个杯子里一个灌水,一个灌豆浆,然后往两个杯子里放了几颗弹子,为什么?
3通过讲述活动让幼儿交流自己获得的有关水的用途的知识, (1) 让幼儿介绍水的用途。(2)谈谈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谈 谈怎样节约用水?
4通过延伸活动让幼儿延续探索关于水的其他知识,
(1) 让幼儿回家用塑料盛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并观察其变化, (2) 让幼儿回家观察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会出现什么。
【2】:请设计一个区角活动,并说明其中活动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思路。 答:区域名称:自然角(大班)
目标:1通过连续观察,记录看到蒜的生长差别。2尝试积极猜想,归纳出有些蒜长得快的原因。
准备:1经验准备(1)幼儿上周在科学区对几种条件下的蒜头进行了观察,记录。(2)幼儿有用自然物进行测量的经验。
2物质准备(1)科学区在不同条件下种植的蒜头大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4页的观察记录表。(2)事先在大张白纸上画出和幼儿 用书14页一样5表格粗水笔等。 过程:1教师让幼儿打开大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4页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互相看看记录的结果讨论,归纳观察的结果。 参考提问:(1)看一看你的记录
表长在哪儿的大蒜最先发芽?你怎么知道的?
长在哪儿的大蒜最后发芽?你怎么知道的?(3)长在哪儿的大蒜长得最高?你怎么知道的?(4)长在哪儿的大蒜长得最矮?你怎么知道的?
2教师说出在不同条件下种植的蒜头,让大家观察,看是不是和记录的结果一样。 参考提问:我们来看看,大蒜实际长的和我们记录的是不是一样?那个最高?那个最矮?那个最状?那个没有芽?
3教育拿出事先画好的和幼儿用书14页一样的表格,和幼儿边讨论边一起把观察结果填写进表格。
4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条件下蒜头生长不一样的原因。 参考提问:(1)这些蒜种的时候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它们长得不一样呢? (2)这个为什么长得最高?那个为什么长得最矮?
(3)这个为什么长得最绿?最状?那个为什么长得发黄?不壮?
引导幼儿归纳出大蒜需要有暖和的温度,有阳光,有水才能长得好。又过来检查一下那些长得不好的大蒜是为缺少了那个条件。
5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改变现在的条件,让没有长好的大蒜也长好。 【3】结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自行设计一个科 学教育的内容。
答:活动名称:认识温度计(大班)
目标:1认识温度计,知道其用途,能看懂温度计。 2感知科技人物品的奇妙,发展其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准备:1经验准备:(1)幼儿认识数字,(2)经常和幼儿谈论“今天几度”这个话题。(3)部分幼儿在活动区里观察过温度计和体温计。 2物份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的温度计和体温计。 (2) 墙上有幼儿对每天温度的记录。(3)记录纸,笔,大班幼儿用书10月分册。 过程: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温度计并了解其用途。 参考提问:(1)这是什么?它叫什么名字?(2)温度计上有什么?这些长一点的和短一点的横线表示什么意思?(3)这些数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幼儿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记录和交流。 参考提问:(1)今天气温多少度?你怎么知道的?请你朋友都来测一测,把测得的温度记录在纸上。(2)你们互相看看,记录的温度一样,如果不一样找找原因,为什么不一样。
3鼓励幼儿创设记录气温的互动墙饰,(参考提问:我们怎么才能记住每天的温度
呢?)请幼儿讨论怎样按照日期记录温度。
4引导幼儿翻开大班幼儿用书10月分册第14页,并观察今天的温度进行第一次记录。 5出示体温计,给3名幼儿测量体温,引导幼儿说说体温计的用途。 6比较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点一例温度计是竖着看的,体温计是横着看的,温度计是测量量定的。
7引导幼儿填画幼儿用书地15页的表格。教师提醒幼儿使用体温计是要注意安全。不要被划破的温度计划伤,不要摸体温计里的水银,因为它有毒。
【四】设计题:结合观察法的运用,自行设计一个引导儿童观察的实例。
答:一活动名称:蚕宝宝(4-6岁)二活动目标:1了解蚕的外形形态,以及蚕的主要习性。2通过学习饲蚕的方法,学习爱护小昆虫。3体验观察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纸盒(一组一个)蚕数条,桑叶,放大镜。
四活动过程:1和小朋友共同观察蚕宝宝,讨论如何分组饲养(五六人一组) 2向小朋友介绍饲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把蚕养在纸盒里,纸盒要刺洞,才通风,小朋友不能在旁照顾时,要将盖盖好,尤其是晚上才不会被蚂蚁,蟑螂等虫吃掉。
蚕要吃桑叶,要新鲜的,嫩的,并且,洗干净,擦干,
要常给蚕除粪便换桑叶,将新嫩叶盖在蚕上,待蚕爬上桑叶后再扫除粪便叶渣,或用毛笔把蚕挑起丢去旧桑叶,换上新嫩叶,再把蚕放在叶子上。
3饲养期间,在小朋友自己观察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了解蚕的生态,并和小朋友讨论观察结果,如:蚕是白色的,长长的,趴着走。
蚕摸上去是软软的,没有骨头,冷冷的。 桑叶是绿色的,叶子的边缘很像锯齿 蚕吃桑叶很快,一下吃了一个一个洞,而且还有,沙沙沙的声音。 小肚子蚕蛾(雄)会死去,大肚子蚕蛾(雌)会生小小的白白的卵。
4提供条件,让小朋友一直饲养,观察至四次蚕眠,吐丝吐茧,蛹变成蛾破茧而出,交配,生卵,把蚕卵收藏起来,约十天左右就变成幼蚕(蚁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