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感悟人生”,安排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三篇课文及习作5、练习5。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山谷中的谜底》 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习作5》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一幅插图,描绘了同学们交流习作的情境。文字说明分为四个层次。首先,以大人们总爱说的一句话“小孩子是最无忧无虑的”,引出“烦恼”这一话题。接着,列举了同学们成长中的一些小烦恼,然后,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话题,围绕“成长的烦恼”写和篇习作。最后,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要大胆写出自己的心理话,写好后与别人交流交流。
《练习5》本次练习的内容有五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以及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以及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1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一、启发、揭题 1、 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你对哪座名山印象深刻?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 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 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 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 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 答疑解难 3、 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 在一片( )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 寂静) 2、 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 )了。(沟通 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我回到住地。(跟着 伴随)
第二课时 教 学 设 计 2
教 学 设 计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一)、精读课文第一、二、七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1、再读读,看看哪些地方特别能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特点? 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 “一根银丝”指什么(指的是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的九百多级石梯,远远望去他仿佛是从空中抛下来的,多么险峻) 理解“好不得意”在这里的作用。(从作者的得意可以看出天游峰确实很险。) 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正面描写) 2、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 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3、“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侧面描写) 4、天游峰的景色美丽吗?课文中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十分精彩,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天游峰,看看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几个字概括出天游峰给你的印象) 板书:高、险 5、小结并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 (二)、精读其余部分,感悟扫路人的性格特点。 1、看看课文哪几句话写扫路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相关句子后,交流并指导朗读) 2、“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从颇有节奏‘哗——哗——哗——’的声音,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很健朗。 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最先吸引我的是老人扫路时的“哗——哗——”声,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3、“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3
教 学 设 计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 5、(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 老人生活在美丽的山中,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生活。他仿佛就是这山中的一员。他已经与武夷山的天游峰融为一体,以苦为乐,热爱生活,即使自己到了70岁高龄,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彼,悠然自在。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6、“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大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老人终年在山上扫路被晒得黝黑,说明工作辛苦,但他眼睛炯炯有神说明了他不怕累,对这项工作是乐此不疲。 7、作者猜老人60岁了,但没想到老人已经70岁了,这说明老人在山上扫路,锻炼了身体,可谓是身心俱佳,心态年轻,所以看上去也年轻了。 8、“‘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从以上句子中你体会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9、师小结: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升华主题,感受作者思想内涵 老人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同样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你从哪里能看出作者也感动了呢? (1)“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为什么说30年后?分别表现出作者和扫路人的什么感情?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