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装置工作异常
d.耳鸣 眩晕 面肌抽搐 脑膜炎 ②与植入产品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例如:
a.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b.植入体排异造成的皮肤破溃 c.脑膜炎
③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死亡等其他全身损害
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记录在案。 (3)随访期: ①随访点:
开机、开机1月(±7天)、开机3月(±14天)、开机6个月(±30天)、开机1年(±30天)。
②随访内容:
a.伤口愈合情况及不良事件(每次随访时);
b.声场下人工耳蜗助听听阈(0.5,1.0,2.0,4.0KHz),(开机后第6个月、12月时)
c.安静环境下开放式单音节、双音节、语句(开机后第6个月、12个月时)
d.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术后7天)。 ③随访方式:
临床试验单位定期对受试者进行随访、评估测试。 ④调机:
随访与调机同时进行。 2.6岁以下(不含6岁)语前聋
各年龄组入选病例应大致均衡,原则上每一年龄组不少于8例。
(1)有效性评价:(开机12个月内) ①主要评价指标
a.裸耳声场听阈(0.5,1.0,2.0,4.0KHz):平均听阈≤5 0dBHL为有效
b.主观问卷:3岁以下(不含3岁)用ITMAIS;3—6岁(含3岁)用MAIS。24分以上为有效。
c.安静环境下闭合式单音节、双音节:较术前言语识别率改善20%认为有效
3—6岁(含3岁):a、b、c同时满足为有效; 3岁以下(不含3岁):a、b同时满足为有效; 总有效率至少70% ②次要评价指标:
a.人工耳蜗助听条件下言语识别率改善20%; b.医生对人工耳蜗使用性能的评价。例如:植入体厚度、电极柔韧度、便于植入程度等。
(2)安全性评价指标:植入后12个月内 ①观察内容
a.全身功能安全性指标:术前、术后一周各测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有异常需要跟踪补测至正常。
b.炎性反应(植入部位红、肿、痛、破溃)
c.装置工作异常
d.并发症:耳鸣 眩晕 面肌抽搐 脑膜炎 ②与植入产品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例如:
a.装置不能正常工作,
b.植入体排异造成的皮肤破溃, c.脑膜炎。
③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死亡等其他全身损害
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记录在案。 (3)随访期 ①随访点:
开机、开机1月(±7天)、开机3月(±14天)、开机6个月(±30天)、开机1年(±30天)。
②随访内容:
a.伤口愈合情况及不良事件(每次随访时达开机满12个月);
b.声场听阈(0.5,1.0,2.0,4.0KHz),(开机后第12个月)
c.主观问卷ITMAIS(开机后第12个月时)
d.安静环境下闭合式单音节、双音节(开机后第12个月时)
e.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术后一周)。 ③随访方式:
临床试验单位定期对受试者进行随访、评估测试。 ④调机:
随访与调机同时进行
(四)临床性能的评价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1.评估材料:
(1)6岁以上(含6岁):
全程任选一项下列国内常用评估材料:
①心爱飞扬计算机辅助汉语普通话言语测听系统 ②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STMs ③捷星言语评估系统 (2)6岁以下(不含6岁):
采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修订版。
2.基线测量
(1)6岁以上(含6岁)有言语功能的语后聋: ①声场听阈(0.5,1.0,2.0,4.0KHz) ②安静环境下开放式单音节词、双音节、短句 (2)6岁以下(不含6岁)无言语能力的语前聋: ①声场听阈(0.5,1.0,2.0,4.0KHz)
②主观问卷:3岁以下(不含3岁)用ITMAIS; 3—6岁(含3岁)用MAIS。 ③安静环境下闭合式单音节、双音节
(五)样本量确定依据和临床试验统计分析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