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叙述角度的变化在翻译再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高建华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3期
[摘 要]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二次创作的艺术,在文学翻译方面更是如此。在小说的叙述者方面,原作者和译者在讲述故事时多少会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除却叙述者,在中短篇小说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声音来自故事的角心人物。作为原作者创造的虚拟人物,角心人物在翻译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译者的二次创造。译作中的角心人物混合了译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因此,比较中英译本的不同叙事角度意义非凡。
池莉是一位当代中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在本文中,笔者选择了池莉的《不谈爱情》和《烦恼人生》两部中篇小说作为原文本,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Apart from Love作为比较文本。
[关键词]翻译 叙述者 叙述角度 角心人物 池莉
作者简介:高建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翻译理论及其实践。
一、中文本和英译本小说中不同的叙述声音
(一)原作者并非其小说的直接叙述者,因此池莉在这两部小说中被笔者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谁是叙述者?根据以往经验,叙述者即是讲述故事的人,因此读者常常将一部作品的叙述者与其作者等同起来。例如,大多数读者都有将小说《祝福》中“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当作鲁迅本人的经历。事实上,小说中的叙述者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并不是同一人。有时在一个文本中,我们也会发现以不同形式出现的叙述者们。以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为例,要想断定哪个故事的叙述者是作者本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有时,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中,我们能轻易发现不同的叙述者存在,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作者均采用了“我”这第一人称,但略有阅读经验的读者便能得出两个故事的直接叙述者并非一人。 因此,我们不能急于将叙述者与作者等同,即使他们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鉴于小说中的叙述者并非真实作者,我们不妨将此叙述者成为“准作者”,或作者-叙述者。此原则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