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作文阅卷标杆文选登(上) 【原题再现】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颖靓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
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题目与2013年语文高考(广东)作文一样,属“材料作文”,或用广东高考阅卷场的说法,属“材料引??”题型。
题目中的材料是作文选取角度、确定立意的出发点,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写作,是判断作文是否属于“符合题意”的关键。所以,审题的重点应该弄清材料的“内容”和材料的“含意”。我们认为,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一、 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学生在校服涂画”的现象,具体有:
1.记者认为学生在校服上涂画的现象较为突出(在学校门口、商场、文具店都看到)。 2. 班主任要求学生洗掉机器猫, 认为如果洗不掉就得用涂改液涂掉。 3. 班主任要求学生洗掉机器猫, 而他又洗不掉,从而想出了应对的办法。 3.学生让歌星(偶像)直接在校服上签名,穿着歌星签名的校服逛商场。 4.学生认为校服便宜,把校服当纸张,在上面试笔。
二、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
从“校服涂画”内容上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青春特质、个性特点
⑴在校服上涂画,以标新立异、彰显个性,这是青春的特质。 ⑵在校服上涂画以表达个性,是不恰当、不理智的表现。 ⑶在校服上涂画喜爱之物,是传达思想、寄托情感的方式。 ⑷让歌星直接在校服上签名,表现了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 2.校规、校纪、校容
⑴学生在校服上涂画,有违校规,有损校容。
综合测试(一)语文答案 第 1 页(共 39 页)
⑵要求学生将涂画在校服上的机械猫洗掉,反映班主任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 ⑶学生用涂改液盖住机器猫,表达学生对校规、校纪的妥协和巧妙规避。
⑷学生在校服上涂画,折射出学校管理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冲突。 3.生活态度
⑴在校服上涂画喜爱之物,是热爱生活、追求时尚的表现; ⑵在校服上图画(试笔),反映了生活散漫、不重视细节的不良习惯。 ⑶在校服上试笔,说明了当前一部分学生对物质不珍惜的生活态度。 4.社会反应
⑴记者对校服涂画事件的采访,表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⑵记者对校服涂画事件的采访,表明社会对学生个性发展、审美取向的关注。
学生写作,可以在材料的内容上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也可以在材料含意上做文章。 【标杆文例】
一号文:一号文:《校服涂画中的个性与审美》
〖评分〗24+25+10=59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佳作。文章紧紧扣住校服涂画这一中心事件,剖析具体深入,内容符合题意。作者认识有深度,思维缜密辩证,文章首先肯定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表达了中学生对个人独特性的需求,然后指出校服涂画行为显示出中学生审美认识的肤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校应该加强审美教育,这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文章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引文精当。倒数第三段的表述在逻辑上稍有疏漏,结尾处对主题的回扣稍显不足。
综合测试(一)语文答案 第 2 页(共 39 页)
综合测试(一)语文答案 第 3 页(共 39 页)
综合测试(一)语文答案 第 4 页(共 39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