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掌纹诊病法
一、掌纹诊病的文化起源
掌纹诊病历史非常悠久(3000年左右)。我国的传统医学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诊排在第一位,望诊着重于对手、脸以及人体外形的观察。在古代,手纹学一直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即便是发达的现代科技也无法完全真正地解读这些秘密。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也已经认识到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经过历代研究者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掌纹医学是可以并能够进行预测和诊治生理性疾病的。
二、掌纹诊病的特点:
不开刀、不感染、无痛苦,结论准确可靠,实用性强、有预测性。
三、掌纹诊病的原理
当我们摊开自己的手掌时,就会发现一条条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纹路。它们是可以变化的,手纹是人体内部各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当人患病时,疾病的信号就会很快传到手掌上,通过仔细观察手纹的形状、走向、长短、粗细等症像,就可对健康状况有一个比较明晰的了解了,从而把握自身的健康与幸福。
“手是人类外在的另一个头脑。”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能劳动,大脑能思考。
这说明,人是靠双手的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手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大脑的指令最先传递到的器官就是手。
四、常见疾病与掌纹
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掌红或掌面上有均匀的红、白色斑点布满整个手掌,在中年女性可看到小鱼际部位明显的红色。手腕部分看到表筋浮起。 神经衰弱:掌色发白。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无名指与中指下可伴有“井”字纹、三角纹。支气管炎区出现“井”状纹,有白色凸起,发红。
.慢性咽炎:中指下有“米”纹状、“十”状纹,颜色多偏红。咽区有“井”状纹、凸起的黄色斑点或青暗色斑。
.支气管哮喘:掌纹肺区、支气管区、肾区隐现暗斑。 .咳嗽:咽区暗红色,可有“井”状纹。 女性生殖系统在掌部的反映区
. 尾部生殖区出现岛形样纹与子宫肌瘤、宫颈息肉、卵巢囊肿等生殖系统肿瘤有关。 .尾部散乱呈羽毛状或不规则分叉,提示生殖系统功能薄弱,易患盆腔炎,
1
.尾部直冲向手腕部,提示易患慢性盆腔炎症。
.尾部子宫区晦暗或出现凸起的不规则的暗色斑点,多提示恶性疾病。 .尾部生殖区有硬物隆起感,多为生殖系统肿瘤的征象。
五、掌色诊病
1、红白相间:气滞掌。易感冒、咳嗽气短、咳嗽痰多。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经常乏力、失眠、怕冷。
2、红色:内热掌。脸白手红,经常胸闷、气短、口臭、口苦口干、烦燥不安,好饿、好冷饮,内分泌失调(如糖尿病好出现红色掌)。女士例假期除外。
3、紫色:血瘀掌。血液循环不好,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多为紫色掌面,掌心(劳宫穴)发紫,易得冠心病、糖尿病;
4、黄色:肝掌。主肝胆疾病,手心最黄、黄加红—奶红属肝掌(就像开水烫了似的)。 5、咖啡色:多数肾衰,疑难杂症,发黑发暗属肿瘤。
6、血管努张:掌面血管暴露,大肠有宿便,掌面血管努张,已经2-3天未大便。-----便秘是万病之源,大肠有火,大肠有炎症,可引起肝硬化、肝腹水、肝昏迷,动脉硬化。
便秘原因
下焦有火,中焦有寒,寒火相攻。先治便秘,如动脉硬化、肝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都是和便秘有关的疾病。
六、掌色诊病口诀
红白相间气滞掌,呼吸系统不健康。 掌红内热心烦乱,咽干口苦冷硬肠。 紫色血瘀心脑病,青主寒病炎症伤。 黄色肝胆血管硬,咖啡肾癌杂症访。 结束
中医望面部诊病法
(1)面色青紫:一般来说,面部青紫为缺氧的表现。中医认为是气血不通,经脉阻滞。多见于寒证、疼痛、惊风。当小儿高热时,面部出现青色,以鼻柱与两眉及口唇四周较易察见,此是惊风的预兆。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如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都可能出现
面色青紫。当胃部或肠痉挛性疼痛、胆道疾病引起的绞痛发作时,亦可使面色青紫。
(2)面色红:为血液充盈皮肤脉络而致。血得热则行,用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赤色。但有实热、虚热的不同,实证红色,常满面通红;虚证面红,多在久病后再现出现,如肺结核午后两颧发红。赤色见于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的表现。煤气中毒时,面部也会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
伴有口渴舌燥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
(3)面色发黄:面色黄有面色萎黄和面色鲜黄之分。对于面色发黄的儿童首先要区别是因为进食不当引起发黄还是由疾病引起发黄。如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子吃桔子汁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面色萎黄,多是脾胃虚弱。面黄还多见于黄疸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为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等。此外,新生儿出生后2-5天,皮肤可有发黄的现象,一周内消退,叫生理黄疸。如果一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是消退后再重新出现黄疸,这就是疾病现象。
(4)面色白:健康儿童的皮肤是白里透红而且细嫩。如果面如白蜡无红润之色,多为贫血之病态。如面色苍白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剧烈腹痛、外寒的恶寒战栗,寄生虫病、血液病、休克等。
2
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证和寒证。苍白枯槁、唇淡为血虚。
(5)面色发黑:面色暗黑多是慢性病的征兆,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者可出现面色变黑的现象。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等,亦可引起不
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停药后又恢复正常。中医认为,面色黑多是寒重或血瘀的表现。
中医神罐诊病法
治疗作用机理: 1、调整阴阳
阴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多个方面,是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病规律。人体已病不外阴阳之偏盛、偏衰,而通过罐的治疗却可促使阴阳消长和转化,如拔关元穴可以温阳散寒;拔大椎穴可以清泻阳热;脾胃虚寒的泄泻,可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及背俞穴(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等,可以温阳祛寒;肝阳上亢的项背痛,头痛,眩晕等,取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火罐,清泻肝之阳热。 2、祛邪扶正
罐疗可拔除体内各种邪气(包括瘀血、浊毒等)调节体内脏腑经络功能,提高整个机体抗病能力。祛邪症主要通过各种气血通拔罐方法和经络腧穴配伍和其它疗法来实现。如由风寒湿引起的痹证,可在疼痛局部(阿是穴)或脊柱两侧进行气血通,使病邪得以祛除,气血得以正常运行而病愈。再如脾胃虚寒胃痛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可选用上腹部穴位和背俞穴气血通治疗,使脾胃益壮,运化正常而疼痛消失 3、疏通经络
经络是体内沟通上下、联系内外、运行气血、分布规律和纵横交错的网络通路。经络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窃、筋骨皮肉等有机联成一个整体,经络瘀阻,就会产生各种病变。 罐诊疗法通过对经络穴位,病变部位吸拔作用,发挥疏通作用,当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导致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轿,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衰弱的脏腑机能得以濡养或振奋,增强其抗御病邪能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 4、活血散瘀
血液运行是靠气来维护的,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脉、血脉对人体起濡养、推动、温煦等作用。气血瘀阻不畅,就会产生各种病变和症状。罐诊疗法可使体表产生充血、出血等变化,使所闭之穴受到刺激,渐而开放,阻滞之气血,复而流行,使经络脏腑得到濡养。振奋鼓舞气血的功能,可行气活血,使营卫调和,散阻滞瘀血。 5、调和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人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脏腑和人体其它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罐诊疗法通过平衡阴阳、扶阳祛邪、
疏通经络、疏通气血等作用。在脏腑功能正常时,可调节其运转机制为最佳状态;当脏腑功能低下时,可促进增强功能;当脏腑功能亢奋时,可使其锐热得坐,从而祛病强身,防病保健。 6、减压作用
治疗血压高、(血管内压差大),颈部僵硬,顶压高(百会处),痔疮,底压高(长强处)。神经紧张,失眠等,肿瘤是高能量聚集。
3
背部上罐需8至10分钟
辩颜色
正常的皮肤颜色为粉红色。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 出现鲜红色瘀斑代表---阳证、热证、实证。 出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阴证、寒症、血淤证 出现水珠或水泡---寒症、皮肤湿证 出现出血点或血泡---热毒炽盛的患者; 出现潮红或淡红色---慢性病或虚证的患者皮肤
局部出现
1、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 2、水泡色清为寒湿盛, 3、色黄为湿热盛;
4、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 5、罐中气暖为湿热重;
6、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
1、肺区罐斑
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
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4、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扁条腺炎。 5、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淋巴肿胀。 6、出现白色为肺虚。
7、出现毛孔粗大为风犯,受风寒。脖颈僵硬、肩胛痛或伴有肩周炎等。
2、心区罐斑:
1、出现有上下相连的紫红色是心经不通,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2、出现有小面积斑片,表示相交头部有脑供血不足现象,如头晕、头有麻胀感。3、出现紫红色斑条表示患者是颈椎疾病 4、出现白色,是属心肌缺血。
5、出现毛孔张开很大,并伴有雾气,为风湿性心脏病。 6、出现白色为气血亏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