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户在中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十二省市实有1782.59万户,比上年底增长3.25%,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49.5%;中部九省实有1093.3万户,比上年底增长5.64%,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30.36%;西部十省市实有725.23万户,比上年底增长4.88%,占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的20.14%。
2、企业寿命短,新旧更新较快
中小企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导致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缺乏发展动力;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存在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经济景气变动、金融环境及产业形势变化,无法及时判别,抗风险能力弱。因而其寿命周期都比较短,每年都有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同时又有大量中小企业创立,新旧中小企业的更新速度较快。
3、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
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技术装备差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根据对全国418869个乡级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固定资产吸收劳动力的统计分析,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396515个,占94.66%,其单位固定资产所吸收的劳动力相当于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4.3倍;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20.9%,而吸收的劳动力达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力的53.3%。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利用传统技术进入农、牧、渔等传统行业,所以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都比较小,产品的技术含
量较低。
4、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条件下,企业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一致,这使得中小企业富有活力,灵活多变;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管理人格化,没有过多的管理层次,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一人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且多具有一定的关系,如血缘、亲缘、地缘等,因此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
5、人才匮乏,团队精神不强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快,缺乏高素质人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企业实力的局限,往往难以吸引高级人才的加入,也难以支付高级人才所需的高额薪金。对于企业已经拥有的人才,中小企业又往往因为老板情结、管理问题、企业文化和福利等问题,难以稳定下来充分利用。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稳定、优秀的工作团队,其生存和发展常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具体来说,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首先,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的重要渠道。在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明显要高于大型企业,在多数领域要高出1倍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80%左右;在新增就业机会中有85%以上来自中小企业。其次,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提供的税收占50%,外贸出口占68%,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为各级地方财政提供了80%左右的收入来源。中小企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就业,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中小企业是重要的创新力量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
己经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制度创新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它既不同于股份制公司,又有别于合伙制,是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崭新制度,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采用,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小企业易构建有机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重视灵活和应变能力,有利于技术发明和成果转换;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技术创新方面,我国70%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3、中小企业是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在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城乡结合处,对城乡经济的联合、互补和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战略的提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己经是当务之急。此外,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中小企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
在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小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改革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而且还消化了改革成本,如在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保证经济的较高增长率和吸收国有企业改革中分流下来的人员;中小企业改革可以起到改革”试验田”和”前驱”的角色,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尝试,为更大规模的改革提供经验。诸如承包、租赁、兼并、破产等企业改革和体制创新,普遍是先在中小企业试行,然后再逐步向国有大型企业推广。
5、中小企业是扩大出口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积极推动者。我国加入WTO,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纷纷把眼光转向了国外市场,以其独特的产品优势和价格优势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为活跃我国经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技术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已经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企业融资相关问题
(一)融资相关理论
信息不对称:在各种交易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而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
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按照时间来划分,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
在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面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包含关于企业经营者管理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和申请贷款项目有关情况的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银行难以掌握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对融资项目的实际选择情况,及其对该项目是否尽力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投入管理等信息。
优序融资理论:资本结构中著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彼此间利益不同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个融资顺序:内源融资(留存收益)---债务融资(长期借款和长期债券)---发行优先股融资---发行普通股融资。
(二)企业融资相关概念
融资(Financing)一般定义为资会的融通。融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融资是指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是资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了资金的来源,还包括了资金的运用。而狭义的资金仅仅是指资金的融入,即资金的来源。企业融资是指企业为了企业运转的需要,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与资金运用情况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通过一定的渠道募集资金的行为。
企业通过不同渠道、手段、形式将内部资金互相转化以及外部资会向内部资金方式转化的融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最后形成了融资结构。具体来说,融资结构就是指企业资金来源项目的构成及其之间的比例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