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Pa越大,[b]
a、损失愈大,R愈大 b、损失愈小,R愈大
c、损失愈小,R愈小 d、损失愈大,R愈小
11.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的降雨P径流R相关图P~Pa~R,当Pa相同时,应该P越大,[c]
a、损失相对于P愈大,R愈大 b、损失相对于P愈大,R愈小
c、损失相对于P愈小,R愈大 d、损失相对于P愈小,R愈小
12.对于湿润地区的蓄满产流模型,当流域蓄满后,若雨强i小于稳渗率fc,则此时的下渗率f应为[a]
a、f=i b、f=fc c、f>fc d、f
13.按蓄满产流模式,当某一地点蓄满后,该点雨强i小于稳渗率fc,则该点此时降雨产生的径流为[c]
a、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 b、地面径流
c、地下径流 d、零
第7.5节 初损后损法计算地面净雨过程
内容提要
初损后损法是一种超渗产流模型。该模型将降雨径流损失过程分为初损I0和平均后损率f两部分,综合分析I0和f的变化规律,在设计洪水或预报洪水时利用这种规律来由暴雨推求地面净雨过程。 学习要求
牢固掌握初损后损法的原理和计算净雨的方法。
7.5.1基本原理
初损后损法将下渗损失过程简化为初损后损两个阶段,如图7.5.1所示。
①初损:降雨开始到出现超渗产流时,历时t0,降雨全部损失I0,包括初期下渗,植物截留,填洼等。
② 后损:产流以后损失阶段,超渗历时ts内的平均下渗能力f。 当时段内i?f时,按f入渗,入渗量为f?t 当时段内i?f时,按i入渗,入渗量为 由水量平衡原理,净雨深Rs用下式计算:
Rs?P?I0?fts?P?
(7-5-1)
式中P为次降雨深(mm);Rs为P形成的地面净雨深(mm);I0为初损(mm);ts为后损
17
阶段的超渗历时(h);f后期ts内的平均后损率(mm/h);P’为后损阶段非超渗历时t?内的雨量(mm)。
图7.5.1 初损、后损示意图
各场暴雨的I0及f并不相同,对于洪水预报及洪水设计,应通过实测暴雨洪水资料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然后再依预报及设计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I0及f,从而进一步由降雨过程推算净雨过程。 7.5.2 初损I0的确定
1.由实测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初损I0
? 流域较小时,降雨基本一致,洪水过程线起涨点前的累积雨量就是初损I0。 ? 对于较大的流域,可在其中找小流域水文站按上述方法确定I0。
图7-5-2确定初损示意图
2.综合分析I0的变化规律
利用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I0及相应的流域起始蓄水量W0(Pa,0),初损期的平均雨强i0,并建立相关图,如图7-5-3。
18
图7-5-3湟水西宁~民和区间初损关系曲线
由于植被和土地利用具有季节性变化特点,初损量I0还受到季节的影响。因此,也可以建立如图7-5-4所示的以月份为参数的初损相关图。
图7-5-4沩水宁乡站流域初损关系曲线
7.5.3平均后损率f的确定
1. 由实测资料分析各场洪水的f 平均后损率f的计算式为
f?P?Rs?I0?P?
ts (7-5-2)
对于实测暴雨洪水,P、Rs和I0为已知,P’、ts、f均与降雨过程有关,可以采用类似7-4-2节的试算方法,求平均后损率f。
2.综合分析f的变化规律
一次降雨过程中,由于后损是初损的延续,初损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则后损能力越
19
低,f就越小,所以后损下渗率f不仅与流域起始土壤含水量W0有关,而且与初期降雨特性有关,初期降雨特性用初损期平均雨强i0表示。因此,可以根据实测雨洪资料,分析建立f与ts及i0的关系,如图7-5-5所示。
图7-5-5湟水西宁~民和区间后损关系曲线
7.5.4产流量计算
有了初损W0~i0~I0和后损f~i0~ts关系图后,根据已知的降雨过程就可推求产流量(净雨)过程。具体步骤见例7-5-1。
【例7-5-1】已知湟水西宁~民和区间初损和后损关系曲线如图7-5-3和图7-5-5。实测降雨过程见表7-5-1,降雨开始时Pa=18.1mm,计算时段?t=1h。试推求产流量过程。 ①从降雨起始时刻开始,先设t0=2h,则I0=2.5+3.8=6.3mm,i0?I0/t0?6.3/2?3.15 mm/h;
②由W0?Pa=18.1mm,i0?I0t0?6.32?3.15mm/h查图7-5-3,得I?0?13.5mm?I0; ③再设t0=3h,则I0=2.5+3.8+4.6=10.9mm,i0?10.9/3?3.63mm/h;
④由W0=18.1mm,i0?3.63mm/h查图7-5-3,得I?所以初损量I0?10.9 0?10.9mm?I0,mm,从第4个时段开始产流。
⑤设产流历时ts=4h,由i0?3.63mm/h查图7-5-5,得f=1.75mm/h。查表7-5-1中降雨过程,第8时段i=3.1mm/h,i?f,该时段可以产流;
⑥故重新设ts=5h,重复上述步骤最后得f=1.3mm/h。各时段产流量R?P?f?t。产流过程见表7-5-1中最后一栏,该过程为地面径流(净雨)过程。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