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解答】解:A、氧化铜粉末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木炭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锰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加足量水溶解,过来,蒸发,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7.【解答】解:向含有Cu(NO3)2和AgNO3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由于金属的活泼性是:铁>铜>银。则铁粉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后硝酸铜与铁反应。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没有Fe,一定有Ag,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Fe(NO3)2,可能含有AgNO3、Cu(NO3)2。 故选:C。
8.【解答】解:A、就地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造成空气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故有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B、燃煤火力发电产生大量的空气的污染物,所以发展燃煤火力发电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C、新能源公交车不污染环境,所以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D、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空气污染物,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故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故选:B。
9.【解答】解:A、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探究水的组成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与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解答】解:A、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故不能乘电梯逃生,故A错误;
B、甲醛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不能用于保存海鲜,故B错误;
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根据气压与液体沸点的知识可知,在高原上用普通锅煮食物时,普通锅的密封性能较差,锅内气压较小,使得水的沸点小于100℃,故在海拔很高的地区一般用高压锅才能煮熟食物,故C正确;
D、雷雨时打着伞在开阔地行走,雨伞会充当高大物体,人体是导体,此时容易遭雷击,故D错误。 故选:C。
11.【解答】解:A、铝、冰、海波都属于晶体,故A正确; B、石墨能够导电,具有导电性,不是绝缘体,故B错;
C、乙醇和碳酸氢钠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都属于纯净物,故C错; D、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 故选:A。
12.【解答】解: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的大小、质量、数目都不变。 故选:D。
13.【解答】解:A、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B正确;
C、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不一定带异种电荷,分子本身具有相互吸引力,故C错; D、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4.【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填:机械能;
(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
15.【解答】解:(1)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2)水的质量m=40kg, 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J/(kg?℃)×40kg×(40℃﹣15℃)=4.2×10J; (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Vq=0.15m×3.5×10J/m=5.25×10J; 该热水器烧水时的效率:
3
7
3
6
3
6
CO2+2H2O;
η=故答案为: (1)CH4+2O2
(2)4.2×10; (3)80。
6
=80%。
CO2+2H2O;
16.【解答】解:(1)氧气能供给呼吸,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氧气;故填:氧气(或O2);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元素元素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故填:钙(或Ca); (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异味;故填:吸附;
(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填:减小;
(5)纯棉属于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较好,涤纶和聚酯纤维属于合成纤维,耐腐蚀,耐磨,不易变形;故填:纯棉。
17.【解答】解:(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液体飞溅; 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故填:液体飞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
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瓶塞飞出;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
故填:白烟;瓶塞飞出;没有。
18.【解答】解:(1)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是温室气体,所以D是二氧化碳,G是重要调味品,所以G是氯化钠,二氧化碳和C反应会生成F,所以C是氢氧化钠,F是碳酸钠,B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氯化钠,所以B是盐酸,碳酸钠和E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所以E是氯化钙,A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所以A是氢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G的化学式为:NaCl;
(2)反应①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3)反应③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F的一种用途是:生成玻璃。 故答案为:(1)NaCl; (2)复分解反应。 (3)NaOH+HCl=NaCl+H2O; (4)生成玻璃。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7分)
19.【解答】解:
【作出猜想】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是碳酸钠溶液,结合给出的猜想,可知题目要求填写的是碳氢氧三种元素。 【实验1】
(1)因为实验为“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即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 D(不选F是因为生成较多气体)。
(2)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这是因为反应从液体中发生且生成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所以不能说明是因为生成了氢气。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 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实验2】
(1)G中实验的作用是 对比,对比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和不存在的影响大小。。 (2)试剂是要确定氢氧根离子的影响的,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由于给出的结论是碳酸镁,所以应该加入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等,有气泡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O3+2HCl═MgCl2+H2O+CO2↑。 答案为: 碳氢氧。 探究I: (1)D。
(2)在BC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探究II: (1)对比。
(2)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Ⅲ:
稀盐酸,有气泡生成:MgCO3+2HCl═MgCl2+H2O+CO2↑.。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第20小题5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生骤答,最结果不得分)
20.【解答】解:(1)第1次20g氢氧化钠溶液对应沉淀为42.45g﹣40g=2.45g,而第3次60g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为2.45g×3=7.35g,实际为44.9g﹣40g=4.9g,说明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所得沉淀的质星为4.9g,故填:4.9;
(2)设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