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听话高三学生首先要做到听话,这里的听话是全方位的。如果你认为高三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要求,那你就错了,学校和老师在高三一年中不会因为学习任务的加重,而放松对纪律的要求,反而会强化纪律以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学习上更要听话,教高三的老师都是经历了几次或十几次高考授课,非常有经验,复习的进度、复习的内容、复习的顺序,都是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考的变化及新要求,都会在复习中渗透进去。而不听老师的教诲,认为自有一套很好的复习方法的学生每年都有最后会碰的头破血流的。2. 关于上课高考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讲,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紧跟老师,仔细听讲,积极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完成对知识、方法、能力的提高。如果高三任课教师发生变化,大家应该尽快适应。而不应该因为不适应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不喜欢这门课程,这样受损失的只有学生自己。
中考化学黄金知识点系列专题11溶液的形成及溶解度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考3.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试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说5.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够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明 6.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7.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8.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考点1 溶液的概念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1 / 16
1. 关于听话高三学生首先要做到听话,这里的听话是全方位的。如果你认为高三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要求,那你就错了,学校和老师在高三一年中不会因为学习任务的加重,而放松对纪律的要求,反而会强化纪律以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学习上更要听话,教高三的老师都是经历了几次或十几次高考授课,非常有经验,复习的进度、复习的内容、复习的顺序,都是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考的变化及新要求,都会在复习中渗透进去。而不听老师的教诲,认为自有一套很好的复习方法的学生每年都有最后会碰的头破血流的。2. 关于上课高考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讲,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紧跟老师,仔细听讲,积极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完成对知识、方法、能力的提高。如果高三任课教师发生变化,大家应该尽快适应。而不应该因为不适应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不喜欢这门课程,这样受损失的只有学生自己。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5、溶液的形成: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温馨提示】(1)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Cl3溶液为黄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2)一种溶剂里可以溶解多种溶质;(3)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
考点2 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3、乳化和溶解有着本质的不同,乳化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例:溶解油脂: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 乳化:洗涤剂清洗油污 考点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
2 / 16
1. 关于听话高三学生首先要做到听话,这里的听话是全方位的。如果你认为高三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要求,那你就错了,学校和老师在高三一年中不会因为学习任务的加重,而放松对纪律的要求,反而会强化纪律以保证学习的正常进行。学习上更要听话,教高三的老师都是经历了几次或十几次高考授课,非常有经验,复习的进度、复习的内容、复习的顺序,都是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考的变化及新要求,都会在复习中渗透进去。而不听老师的教诲,认为自有一套很好的复习方法的学生每年都有最后会碰的头破血流的。2. 关于上课高考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讲,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紧跟老师,仔细听讲,积极思考,倾听别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完成对知识、方法、能力的提高。如果高三任课教师发生变化,大家应该尽快适应。而不应该因为不适应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就不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就不喜欢这门课程,这样受损失的只有学生自己。
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1.溶解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氧化钙的化合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蔗糖。 考点4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能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若不能溶解,则是饱和溶液。
注:如果看有没有溶解的物质剩余,若有则是饱和溶液,若没有,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1)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5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3 /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