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会考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主要分布非洲国家 增长下降阶段 广大发展中国家
“三低“模式: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我国发达地区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会考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② 人口迁移
概念:改变定居地的行为,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人口流向发生改变。
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城市,内陆-沿海,欠发达-发达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
会考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③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消费水平,负相关。 ④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会考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一、 城市的空间结构 1、
城市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1)CBD(中心商务区):大城市市中心,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别大,地价最高;它高楼林立,土地利用率最高。
(2)商业区——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道路交叉口处; (3)工业区——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4)住宅区——面积最大,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会考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城市等级越高(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的人口规模),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会考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城市化 A、过程: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⑤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B、特点: 城市化过程加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国家 发达国家 起步 早 城市化水平 高 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 原因 I 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 II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 发展中国家 晚 低 城市化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
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D.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⑥ 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会考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风格。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会考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会考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农业技术 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 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成本。 工业基础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形成条件: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部分热带雨林气候区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量大;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 2.商品谷物农业
形成条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阿根廷、乌克兰等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区;我国东北和西北。(我国国营,其他国家私营);
美国中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特点:(农作物:小麦、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产品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