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七、分课时教案 课题: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思路: 主备人: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2、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我的增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