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与2061
——中美国民科学素质建设计划比较
自上个世纪下半叶,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美、英等发达国家都明确把提高本国国民的科学素质视为政府的战略目标。1996年的世界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表明,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了国民素质的竞争[1]。历史的实践、时代的变迁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良好的国民科学素质不仅是20世纪发达国家兴旺昌盛的成功经验和发展保障,而且必将是21世纪各国扬帆远航的根基所在。
在各国推动国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中,被誉为“美国历史上在科学教育方面唯一最具有行动性的努力”的美国2061计划无疑是一个耀眼的亮点,引领着基础科学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地位。而近年来我国开始制订和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简称2049行动计划)也颇为引人注目。本文将就这两个计划展开一些讨论,重点关注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2061:美国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1985年,地球的老朋友哈雷彗星又一次如期而至,这一回美国人认认真真地许下了一个愿:76年后,也就是在2061年哈雷彗星下一次光临地球时所有能看见这颗彗星的美国人都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按照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计算,在1985年,那些能于2061年再次看到哈雷彗星临近地球的孩子们正准备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美国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美国2061计划的由来。[2]
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发起的2061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K—12(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教育系统的改革而使所有美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3]2061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论,设计总体方案,明确未来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应当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里的基础知识。从1985年开始,经过300多位科学家和教育家历时3年多的共同努力,于1989年完成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2061计划总报告以及《生物科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等5个分报告。第二步,根据第一步提出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式及其所需要的条件、手段、战略等,制定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这一步也已基本完成,其成果体现在1993年以后陆续出版的《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素养的导航图》、《科学素养的设计》、《科学素养的资源》(由3个分册组成,分别是“专业发展”、“课程教材评价”、“系统评估”)等系列出版物中。第三步,在完成前两步的基础上,用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进行教育改革试点并进而向全国推广。
在2061计划的教育改革中,美国把K—12分为4个年级段(K-2,3-5,6-8,9-12),并为每个年级段都设定了基准学习目标,从而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1995年12月,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正式颁布,随后美国《国家技术素养标准》也正式出台,可以说美国正逐步把2061计划总
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的那些造就高科学素质公民的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实施方案。
纵观美国2061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从娃娃抓起”的,从系统正规的学校教育入手,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的准备和积累后,还有条不紊地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最后在实践中经过若干代人(总的时间跨度为76年)的长期努力以达到“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目标。显然,美国2061计划至今近20年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探索对我们不无启示意义。
2049:中国全体公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
在中国建国50周年的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该计划着眼于未来40~50年,立足中国国情,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的全社会作用,目标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到2049年,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使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2002年4月中国国务院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给予了批准答复。[4]
2003年10月,中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正式启动。这个又被称为“2049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启动计划制订的基础研究,第二个阶段是根据这些基础研究来进行相关文件的起草。
2049计划制订工作的相关基础研究由全国高校、科研单位的20多个科研团队近200位专家学者参与,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探讨,专家学者们围绕11个研究课题,完成了21份研究报告和相应的子报告。目前,基础研究工作已基本结束,2004年7月底中国科协在北京成功举办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论坛”为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划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正着手起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两个重要文件。《纲要》将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文化建设起到指导性作用:做出总体安排,提出目标、任务、政策和实施办法。而在《纲要》基础上制订的《基准》将是一个公民科学素质的国家基准,其主要作用是为实施2049行动计划服务,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用来作为中国公民素质建设的具体指标;二是衡量中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标准;三是作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测评依据。[5]待《纲要》和《基准》完成后,还将根据《纲要》和《基准》分阶段、分地区和人群分别制订各自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来落实推进。 在进行2049计划制订工作的过程中,中国科协还在全国的20多个地方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试点工作,如有的地方探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的方式,有的地方探索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的方法。中国科协希望在自己长期从事科普工作的经验基础上,能够找到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方法。
由此可见,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更多的是强调面向全体公民开展全民、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活动,充分动员和发挥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到社区的全社会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总的时间跨度为50年)的长期努力来达到“全体公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的奋斗目标。
2049与206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表面上看,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与美国的2061计划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二者目标相同,内容相近,都属于超长期的战略规划。然而,稍稍比较一下,我们又不难看出两个计划在以下4个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也许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1, 对象群体不同
虽然两个计划都最终着眼于“全体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的对象群体还是各有侧重的。
美国的2061计划,是要通过从K—12(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在校中小学生自1985年以后开始接受新的科学教育课程,继而使在以后的76年中不断“更新换代”的美国公民全部陆续接受经过改革后的学校科学教育。显然,2061计划的直接实施对象是美国中小学的在校学生。 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虽然也涵盖了青少年,但主要针对的是各年龄段(19到69岁)的成年公众,针对不同的成年社会群体,如农民、企业职工、公务员、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开展相应的科普教育宣传活动。
可见,美国2061计划实施的对象群体较为单一和稳定,比较容易采取协调统一的实施方案和标准。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面对的群体则相对复杂的多,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将大相径庭,需要按地区和人群分别制订各自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来落实推进。
2,手段不同
2061计划与2049计划由于针对的对象群体有所不同,因而中美两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就必然存在着差异。
美国的2061计划是通过学校正规教育,更确切地说是通过美国义务教育阶段(12年)的学校基础科学教育来推动全体国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其实施过程带有强制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通过制度性的考试、测评等手段能够保障开展系统、规范的科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地学习、了解和掌握科学。
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由于主要采取的是社会化的科学普及的手段,因此是非强制性、非约束性的,必然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今天科学普及活动的主导权正逐渐倾向于公众一方,其成效越来越取决于能否激发受众的求知兴趣和能否满足受众的现实需求,最终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能否提高、提高多少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公众一方是否愿意接受以及实际接受的程度。 历史经验以及相关比较表明,一个国家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与其受正规科学教育的年限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在于学校的正规教育。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也显示:公众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也相应越高,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以上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依次为1.5%、6.2%、10.7%和13.5%,而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以下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均为零[6],显示出学校科学教育是提高普通公众科学素养最基本的渠道和最主要的手段。因而保障和完善普通国民的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的科学教育、逐步延长国民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显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3,基础不同
尽管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目标(“全体公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与美国的2061计划目标(“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一致的,但中美两国实施各自计划的出发点显然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并与国外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的基本情况如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3%,而1989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为6.9%;2003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最新统计比例上升为1.98%[7],而2000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增至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根据联合国《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1998年中国公民的中学净入学率仅为50%,而美国1998年的相应数据为90%[8],相差整整4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公民对于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知识是完全陌生的。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得知,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9],这两个数据都显示我国公众受教育水平只有初中二年级的程度,仅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与1999年美国人均受教育12.7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相比,我国整整低了近5年。而美国在历史上的发展经验又告诉我们:20世纪上半叶,美国将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提高到9年用了大约40年的时间!
无庸讳言,相对于美国的国民素质基础,我国真可谓底子薄,包袱重;相对于2061计划,我国的2049计划不可不谓是路漫漫兮,任重而道远!
4,时间不同
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与美国的2061计划都是要达到“全体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这一相同的目标,但我国的计划所用的时间比美国要少20多年(76年—50年 = 26年)。
美国2061计划提出的76年,是依据美国人当时的平均自然生命周期。也就是说,从1985年以后,凡入学的美国儿童都要学习2061计划的新的科学课程,经过76年的“更新换代”,即到了2061年,按平均寿命计算,凡在世的美国人均接受过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从而较能够保证达到该计划提出的“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既定目标。
我国2049行动计划提出的50年,是以中国百年国庆为期限的,带有较为明显的政治色彩。从计划提出(1999年)到结束(2049年),50年间能否有得力措施让所有的中国公民都保质保量地接受到一定的科学教育或者科学普及,是达到“全体公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这一既定目标的关键所在。
就两个计划的制订而言,可以看到:美国2061计划1985年提出,动员300多位专家历时3年多(1985-1989)于1989年出版总报告,又用了4年时间(1989-1993)分别设计K—12的课程模式和学习目标,到1995年美国正式颁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真可称的上是“十年磨一剑”了;而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基础研究虽然也动员了近200名专家但却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并且“同时正在起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这两个重要文件”,以及“在进行制订工作的同时”,“还在全国的20多个地方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试点工作”[11],可以说,2049计划的理论研究、政策制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