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试点工作几乎都是在同步进行的。与美国2061计划的“从容”相比,我们的“只争朝夕”又不得不让人多少会担心这项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超长期”计划是否显得有些仓促和准备不足。
上述两个计划之间的4个不同点,应当说与中美两国的具体国情差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完全能够满足2061计划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的要求,而我国的学校教育至今连9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此外我国历史的包袱也相当沉重,到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仍有8700万[10],超过德国全国的总人口,因而社会化的科学普及工作不得不参与一些“补课”的任务。但究竟应当如何尽快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些都是两个计划无法回避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美国的2061计划与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相互之间有太多的相似性,所以两个计划之间的不同点就越发引人注目,并有必要让我们关注和思考。 20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国人民人人具备科学素质,这个目标无疑是宏伟而又令人振奋的,这个愿望无疑是美好而又令人向往的,但在当前面对“2049行动计划”这样一个动员全社会参与、超长期的国家规划时,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全面深入的探讨论证和各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是需要拿出符合国情、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操作方案,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不断取得实际的效果,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不用说,早于我国制订和实施的美国2061计划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具体的、有价值的参照。
相关链接材料:
2049行动计划简介
1999年,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一批科技专家在中国科协常委会上提出,为了顺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应该制订一个超长期的国家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到2049年,也就是建国100周年的时候,使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达到与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同年,根据专家的建议,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建议。2002年4月,国务院的批复对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中国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在对不同发
展阶段的国民科技素质标准以及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方案。
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社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表示愿意和中国科协一起来制订这一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面向全体国民,发挥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到社区的全社会作用的超长期国家计划。
相关链接材料:
2061计划:一项目标明确的科学教育改革
2061计划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项长期性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K—12教育系统的改革而使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养。
改革的目标和设想是,科学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精英;关注理解,而非单纯的记忆;减少内容量,以提高学生对所教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学科领域内和跨学科领域间进行知识整合,以使其意义最大化,并利于记忆和保持;教学内容将科学知识与如何获得的知识相结合。
一个面向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观,包括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以及技术领域里的知识,是所有成年人欲具备科学素养就必须了解的知识。为达到K—12的科学素养步骤,将K—12分为4个年级段(K-2,3-5,6-8,9-12),为每一阶段设定基准学习目标,以达到面向全体的科学素养。
我们当前的工作主要在于通过创建一种教与学的新方式来尝试实施改革,在这种新方式中,课程材料、课堂指导与学生评价都与《科学素养的基准》以及《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学习目标保持一致。 与非正规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以目标为基础的学习,并与家长、教师以及社区中的其他居民一起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