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四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2:17: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8. 患者避免穿大小不合适的鞋及长短不合适的裤子。 9. 引导患者熟悉病房环境。

10. 当患者头晕时,确保其在床上休息。 11. 当患者运动时,有人陪护。

12. 对有潜在坠床/跌倒危险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安全指导。 13. 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

14. 加强安全巡视,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具。

15. 必要时对患者采取约束措施,将坠床/跌倒危险减至最低。 16. 睡觉时使用床栏。

五、 患者坠床/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 (一)伤情认定

1.一级:不需或只需稍微治疗与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擦伤、挫伤、不需要缝合的皮肤小的撕裂伤等;

2.二级:需要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处理、护理处置或病情观察的伤害程度。如扭伤、大或深的撕裂伤等;

3.三级:需要医疗处置及会诊的伤害程度。如骨折、意识丧失、精神或身体状态改变等。此伤害程度会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过程及造成住院天数延长。 (二)处理

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时,护士立即到患者身边,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检查受伤情况,通知医师,同时加强巡视或通知家属留陪护。根据患者受伤情况,给予不同处理: 一级:可搀扶或用轮椅将患者送回病床,嘱其卧床休息,安慰患者,并测量血压、脉搏,根据病情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二级:根据伤情为患者实施冰敷、包扎、缝合或夹板固定等医疗、护理处置,加强病情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三级:1.对疑有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的患者,根据受伤的部位和伤情采取适当的搬运方法,并协助医师进行医疗处置。2.对于摔伤头部,出现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将患者转移至病床,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孔、意识、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导管安全管理与非计划性拔管登记报告制度 一、 导管安全管理制度

1. 各类导管均要加强安全管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导管按风险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1) 高危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导管、T管、脑室外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动脉留置针、吻合口以下的胃管(食道、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鼻胆管、胰管、腰大池引流管、透析管、漂浮导管、心包引流管、鼻肠管、前列腺及尿道术后的导尿管。

(2) 中危导管:三腔二囊管、各类造瘘管、腹腔引流管、伤口引流管、深静脉置管、PICC。 (3) 低危导管:导尿管、普通胃管。

2. 留置中危、高危导管的患者,床头应放置“防非计划性拔管”警示标识,留置低危导管但有非计划性拔管隐患(意识不清、躁动、不合作等)的患者,同样放置警示标识。 3. 留置导管期间,按要求及时评估并记录。

(1)评估内容:留置时间、部位、深度、局部情况、固定情况、是否通畅、护理措施等。 (2) 评估频次

高危导管:至少每4小时评估一次,特殊情况及时评估。 中危导管:至少每班评估一次,特殊情况及时评估。

低危导管:至少每天评估一次,特殊情况及时评估。 (3) 记录:将评估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4. 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记录。出现高危、中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或低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造成不良后果,护士长应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48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5. 对各类导管进行明示化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高危导管用红色标识。(2)中危导管用黄色标识。(3)低危导管用蓝色标识。(4) 黑色字体标明导管名称。 二、 非计划性拔管登记报告制度

1. 医务人员应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 2. 如有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并做好交接班。 3. 对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重要意义。

4. 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对存在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根据情况安排家属陪伴。

5. 护士要熟练掌握非计划性拔管的紧急处理预案,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时,要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 6. 当事人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护士长按规定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48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7. 护士长要组织科室工作人员认真讨论,提高认识,不断改进工作。 8. 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有意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9. 护理部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不断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保证医疗安全,确保在诊疗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到准确识别患者,防止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全院使用统一准确识别患者的方法,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应知晓并严格执行。 二、患者的识别要求至少使用2种(即姓名、年龄)信息确认患者身份,不准单独使用房间号、床号或特定区域代码。

三、实行双向核对:即在抽血、给药及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先进行反核对,即操作者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询问病人或家属(语言交流困难的病人)病人的姓名、性别、床号、科别,(如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床号?等),病人回答相关信息,核对者再正面重复询问一次进行确认,佩带有腕带的病人同时核对腕带信息。 四、“腕带”佩戴要求

(一) 所有住院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普通患者佩戴黄色腕带;病危患者佩戴红色腕带;新生儿佩戴粉红色腕带;传染患者佩戴蓝色腕带。佩戴过程中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二) “腕带”信息:包括患者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三)腕带信息实行两人核对:

1.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2.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询问病人的姓名等。

3.对语言交流障碍、意识不清、新生儿等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或陪同人员证实患者的身份。

4.对于无名患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填写腕带,姓名暂用无名氏加数字(如无名氏1)代替。 5.“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新生儿实行双腕带。 6.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五、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前,除必须核对“腕带”信息外;同时必须核对床头卡信息。

六、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之间患者转科,必须落实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一)门诊急诊患者与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历;认真与病房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转科交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二)在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前,手术室护士持“手术通知单”到病房,获得相应患者的病历,到患者床旁,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患者姓名,并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如有疑问,立即与病房责任护士进行核对。手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病房,由手术室医务人员护送至病房,由病房责任护士接病人,查对患者“腕带”标识和手术记录,核对患者身份。完成交接记录并签字。

(三)重症医学科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完成转科接交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四)科间转接患者:一般病人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完成转科接交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七、产房与病房交接按照《产妇新生儿管理、交接制度》执行。

安全输血制度及操作流程

1. 采集血标本前护士确认输血医嘱无误。两名医务人员核对输血申请单、检验申请单、条码标签与病历信息一致。

2. 采血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条码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核对无误后,采集血样并签字确认。采血要求:一次一人。

3. 采血后,由送标本人员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往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逐项核对。 4. 取血时由取血人员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以下内容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 4.1 输血记录单:受血者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受血者血型(包括Rh血型)、献血码、血液成分、血量、献血者血型(包括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4.2 血袋标签:标签有无破损、字迹是否清晰可辨,核对血液成分、血量、献血者血型(包括Rh血型)、献血码、有效期。

4.3 血袋及血液质量: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血;血液中有无凝块;血浆是否呈乳糜状或暗灰色;血浆中有无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是否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5. 为了保证输血全过程安全,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

5.1 操作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在治疗室共同核对(医嘱执行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血袋及血液质量),一人陈述,另一人复述,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5.2 操作中,由两名医护人员持病历到床旁共同核对(患者身份、医嘱执行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血袋及血液质量),一人陈述,另一人复述。 5.3 操作后,操作者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及血型。

6. 输血注意要点:

6.1 血液运输途中勿剧烈震动,从血库取出30min内输注,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

6.2 血小板送到科室后尽快输注,每袋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6.3 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融化后30分钟内输注。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用的新鲜冰冻血浆,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6.4 血小板取出后尽快输注、快速输入,输注前轻轻摇动血袋。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在22±2℃室温放置,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不可放入4℃冰箱暂存,在有效时间内输注。

6.5 输血通道单独建立,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在输血前、两袋血之间、输血后均须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6.6输血开始时先缓慢滴入10~15min,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输血过程中必须严密巡视和观察,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分钟、输血过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重点巡视和观察,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同时作出以下处理:

6.6.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6.6.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6.3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a. 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b. 立即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c.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d.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e.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f.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g.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放于病历夹内,在输血记录本上登记,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输血时间及血型、血量、输血过程中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输血环节质量控制与安全工作流程 合血流程

二、输血流程

注:“三查”: 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血量。

护理人员执业准入制度

一、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护士条例》。严格按照《护士条例》护士职责要求执业.不得超范围执业。

二、护理人员必须持有效护士执业注册证上岗。凡无注册证者,不允许独立从事临床

搜索更多关于: 第四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的文档
第四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tpwi2n1t65zpak1bu6u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