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北京市崇文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8:46: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北京市崇文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带着对法国的美好情感而来。 。我带着对法国人民的特殊情谊而来。 。我带着对中法关系的殷切期望而来。 。

①这份期望来自中法建交55年来的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更来自两国关系所蕴含的深厚潜力和美好前景 ②这份情感来自中国人民以及我个人对法国璀璨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的欣赏,更来自中法两大文明的相互吸引和交相辉映

③这份情谊来自中法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更来自双方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民心相通 A.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根据“我带着对法国的美好情感而来”中的“美好感情”,与②句中的“这份情感”衔接,排除其余项,故选B。

2.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草书”,它率意灵动体式全无定法,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B.张老师在书房里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经霜更知秋水明”,下联是“历劫方显钢骨硬”。李老师说上下联挂反了。李老师的判断是对的。

C.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错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C.错误,赏月、猜灯谜不是重阳节的习俗,中秋节赏月,元宵节猜灯谜。 D.错误,知天命表示年龄“五十岁”,四十“不惑”。 故选B。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岑参《白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③②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是故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_________》)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 (2) 会当凌绝顶 (3)千树万树梨花开 (4)会挽雕弓如满月 (5)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 (6)仁在其中矣 (7)学然后知不足 (8)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注意“沧、凌、挽、雕”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刘钊

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

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⑦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目前甲骨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可以想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甲骨文研究将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②段中加点的“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甲骨文有哪些特点?

【答案】1.①引出说明对象:甲骨文;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不能。“目前”一词表限制,说明了甲骨文只是到现在为止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或:不能。“目前”指到现在为止,说明甲骨文是到现在为止已知的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但不排除还有更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的可能性,删去后表述过于绝对。“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举例子。举甲骨文中象形字和会意字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从甲骨文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示例:①甲骨文体现了“六书”的造字理据,可以自由记录汉语;②甲骨文中的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保留着早期形态;③甲骨文词汇和内容丰富;④甲骨文是符号化的文字。(甲骨文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分析句段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对文章的思路有准确的了解,然后看所考句段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再根据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确定其作用。本题中,第①段通过“文字画”和甲骨文的简要对比引出说明对象:甲骨文;选取大家感兴趣的古文字,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能力。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准确陈述语言使用的生动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地分析与说明。本题中,加下划线词“目前”表时间,是限制性词语,准确严密地说明了甲骨文只是到现在为止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能力。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先要辨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分别分析其作用。本题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尹”“得”“獲”等字,真实有力地说明了甲骨文是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本题主要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取相关信息答题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抓住③④⑤⑥的中心句(首句)概括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敢为“不可为” 游宇明

①夜读《论语》,被其中一则文字深深打动。“子路宿于石门,晨门问:‘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看门人的问话未必是想表达对孔子的敬意,说不定还有批评其迂腐的意思。但我从中却看到了一种特别可贵的心性。 .....

②孔子在后世名声很大,生前却不得志。起初一直做着小吏,流亡后回到鲁国升为大司寇,摄相事,算是一生最得意的时候,但因为种种原因,只做了几个月。迫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收徒授课。然而,孔子特有个性:生命可以受挫,理想之火不熄。他授课,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弟子管理国家;他对统治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施仁政,尽管那个时代多数统治者实施的往往是暴政。一句话,职场上的孔子是卑微的,精神上的孔子是超拔的。

③曾国藩也懂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母亲去世丁忧期未满,皇帝就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曾国藩非常清楚,清政府的军队腐败、散漫,毫无战斗力,而太平天国正处于上升期,所向披靡,想打败太平天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曾国藩没有被困难压倒,招募军队、造战船、镇压土匪,经过十多年努力,还真的平息了内乱。其实,当时一起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的有43人,只有曾国藩将这个职位当成了一回事。

④在我看来,一个人敢为“不可为”,至少体现了如下价值。

⑤首先,它宣示着一种不屈的精神。行走在尘世,难免遭受风雨,如果遇上一件事,就随意判定其不可为,不做任何努力,我们的生命就会萎缩。相反,假若碰到事情,先不管可不可为,试一试再说,我们的灵魂就会有锐气、有冲劲。

⑥第二,它能使自己随时处于进取的状态。事情“可不可为”只是一种即时的感觉,有的事你觉得它“不可为”,可是通过努力真的做成了;有的事在一段时间不可为,但环境变化了,它又变得可为。比如曾国藩曾经经历连续失败,但他不放弃,终于等来太平天国内讧的机会,一举击败了强大对手。敢为“不可为”者经常会得到“好运”的眷顾。

⑦第三,它可以让生命不留遗憾。人都是渴望成功的,但成功到底躲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敢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功了,我们可以欢呼雀跃;失败了,我们可以无怨无悔,至少,它能够为下一次的出发避免泥潭。

⑧一个人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患得患失。得失这东西是说不清的,有的事你看似得到,实际上在失去;有的事你看似失去,实际上在得到。少些得失之虑,集中精力做好该做的事,那么即使你错过了春天的花朵,也不会错过秋天的果实。

北京市崇文区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押题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trlt7c9216rgfk15sw18xzko02xvg00fy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