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会变的小手套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应会: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
难点: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 学习材料
各式各样闲置不用的小手套、剪刀、针线、胶水、扣子、彩色纸、丝线或丝带等装饰用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套包扎制作小玩具,开发学生艺术活动的空间。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设想和所扎之形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训练“在限制中寻求自由”的适体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并利用材料的美,在选择被包扎物体时,联想到它与什么物体相似。 2.包扎前的计划性。 教学准备:
小手套、橡皮筋、碎布头、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几件手套包扎的小玩具,问小玩具里包着什么?
(2)变魔术般打开手套口,露出废纸团,让学生吃惊。 总结:废旧的东西经过包扎修饰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品。 板书课题—— 会变的小手套 2.包扎材料的选择。 (1)包裹材料:小手套。
(2)被包裹物:纸团、泥团、稍大一点的干果、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等。 3.学生讨论
(1)你想用手套变出什么来?和同桌交流。 (2)你准备怎样制作?
(3)请几位同学讲讲自己的设想。 4.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1)构思。
(2)包扎。一头扎,两头扎,长扎,短扎,留穗扎,圆头扎,多节扎等。 (3)添加装饰。
方法:剪贴与描绘。
原则:包扎后的原形特点,突出事物形象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做到画龙点睛。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小结:
1.讲评保持原形特征、添加得当而生动的作品。 2.重申突出事物的主体和特征。 3、布置下节课所带工具、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