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腰围线:过E点作弧线与前腰围基本线相切将得到前腰围线,该线应与侧缝线成直角;后腰中点下降1cm得点H点,将F点与H点用弧线相连即得到后腰围线,该线应分别与后侧缝线和后中线成直角。后中心下降1cm是因为后中心部位比较平坦,在运动过程中裙子的后腰中心易下降从而引起裙子侧缝线的倾斜,影响美观,下降1cm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数的大小与臀围和腰围的尺寸差数有关,差数大,该数也应加大,反之亦然。 四、原型的补正
原型是为标准人体制作的,虽然它能很好地符合绝大多数人的体型,但人体是复杂的曲面体,不但每个人的体型不同,而且各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型也会改变,因此当我们的体型不标准或变得肥胖丰满或太瘦小等其他情况时,如仍按原型制作纸样,那么服装就不合体,所以当体型不标准时必须对原型进行补正。
1、瘦身体型:
因为原型的尺寸是根据胸围的尺寸推算出来的,所以瘦身体型的人因胸围小而使除胸围外的各部位尺寸也容易变小,因此要将领口稍加大,背宽、胸宽、肩宽等也要追加些。 2、肥胖体型:
与瘦身体型相反,领口、袖口、肩宽等尺寸偏大,因此要将这些部位的尺寸适当减小。
3、中老年体型:
通常中老年体型的变化比较大,人到中老年容易变胖,自颈部到肩部会变得丰满,背长、后肩、背宽容易变得不够,所以必须将这些尺寸增大;胸部的B.P点的位置会降低,必须重新测量乳高尺寸,调整B.P点的位置。
第四章 省道转移
女装的变化丰富多彩,不但体现在面料、色彩等因素上,更体现在造型的变化上,女装造型的变化很大程度取决于省道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装造型的变化就是省道的变化。本章的内容是对省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第一节 原型的基本省缝
一、立体构成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用一块平面的布或纸去包一物体时,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皱褶,例如我们用一块平面的布去包一长方形的物体是就会出现皱褶,如不进行处理就不可能平整地包覆物体。若要不带皱褶而又合理地包裹物体时就必须按物体的形状裁剪、制作,为此我们必须对各种不同形状物体展开成平面的形状进行研究。 1、一次曲面: 2、二次曲面: 3、自由曲面:
自由曲面即是由一次曲面和二次曲面组合而成的曲面。人体是由不同的曲面非常柔和的组合而成的,一般地人体可概括为由三种曲面组合而成。 二、原型基本省缝 (一)、省缝
人体本身就是许多不同曲面的组合体,当我们用一块布包裹人体时就会发现,随着人体曲面的起伏,会形成多余的皱褶。为了使布料贴合人体就必须捏取其中多余的皱褶,这就形成了“省缝”,皱褶量就是省量。从这就可看出所谓“省缝”就是用平面的布包裹人体各部份曲面时,根据曲面的曲率的大小捏取的多余的布。由此可得出一结论:收省的目的是为了使服装构成线接近人体的形状,达到服装合体的目的。根据人体体型的差别和收省的部位的不同,省量和省的长度应该有所不同。 (二)、原型的基本省缝 1、衣片的基本省缝:
由于在原型制图时是用胸围尺寸计算其它各部位尺寸的,所以腰围的尺寸比人体的尺寸大,在腰围部加1cm的放松量即[腰围尺寸+1cm]作为腰围的必要尺寸,其余的量为省量。
(1)、前衣片的基本省缝:侧缝线劈去1cm,前腰围的必要尺寸为:W/4+0.5+1 cm(其中0.5cm为前衣片的放松量,1cm为腰围尺寸的前、后差量),用调整后的前片腰围线的长度减去前腰围的必要尺寸即为前衣片的省量。从B.P点向下作垂线与腰围线交于A点,在腰围线上A点向左量1.5cm得B点,从B点向侧缝线方向量省量得C点,BC线段的长度为省量,B.P点分别与A、B两点相连,这两条线为省缝线,两条省缝线的长度应相等,若不等,可适当调整B点的左右位置。
(2)、后衣片的基本省缝:后衣片包括两个基本省缝:肩省和腰省。
肩省:在后肩线上距后侧颈点3 ~ 4cm定C点,过C点作后中线的平行线,平行线的长度为6 ~ 7cm得D点,D点向后中心线方向移0.5cm得E点,E点为省尖点;从C点沿肩线向肩端点方向量取1.5cm得F点,E点分别与C、F两点相连,这两条连线为肩省的两条省缝线。后肩省是为适应人体的肩胛骨的凸出及肌肉、脂肪的厚度而收的省。肩部是人体各部位中曲率变化较大的部位,它的特点是肩胛骨凸出的部位面积较大,不像胸省一样成为一点,因此只靠省缝难以处理得好,一般在收省的同时还要作归拢处理,所以肩省量为1.5cm,还有0.3cm为合肩时后肩的归缩量。
腰省:侧缝线劈去1cm,后腰围的必要尺寸为:W/4+0.5-1 cm,用调整后的后片腰围线的长度减去后腰围的必要尺寸即为后衣片的腰省量。在胸围线上过背宽的二分之一等份点作垂线,垂线交腰围线于H点,垂线的长度超过胸围线2cm,得省尖点I;从H点分别向左、右两边各量取/2得K、L点,KL线段的长度为后腰省量,I点分别与K、L点相连,这两条线为省缝线。 2、裙片原型的基本省缝:
裙片原型根据腰、臀围的差数可在前、后片各收两个省。腹部的鼓凸各人差别较大,裙子收省的要点是很自然地用布料将其加以遮掩,并根据不同体型,由省缝线的形状把凸出的盆骨加以掩盖,使过份明显的腹部看起来不那么明显。
(1)、前裙片的基本省缝:前裙片腰围的尺寸减去前腰围的必要尺寸[W/4+0.5+1cm]即为前裙片的总省量。根据人体的构造,就服装的基本造型而言,前片靠中心线的省的位置可加于乳点和盆骨之间,前裙片的两个省的省量、长度可以相等。确定第一条省缝中心线后,将该线到前侧缝线的距离二等份,二等份点处即为第二条省缝中心线,两条省缝中心线均垂直前腰围线,省缝线的长度为8cm。
(2)、后裙片的基本省缝:后裙片的腰围尺寸减去后腰围的必要尺寸[W/4+0.5-1cm]即为后裙片的总省量。后片靠后中心的省是为了适应臀部的凸出,所以省位应在臀部最大的部位,虽然臀长的基本尺寸为18~19cm,但臀部的起落部位为12~13cm,所以靠后中心的省的长度为11cm(应与体型相适应),省量为2/3的总省量;确定第一条省缝中
心线后将其至后侧缝线的距离二等份,等份点处即为第二条省缝中心线,省缝线的长度为9cm,省量为1/3的总省量。 3、袖片的基本省缝:
袖原型的袖口尺寸与袖肥尺寸一样,显然袖口尺寸偏大;袖原型的造型是垂直向下,不符合手臂的形状,因此为了使袖子造型符合手臂的形状,有必要将袖口的尺寸减小,同时改变造型。袖口宽尺寸是以手掌围尺寸加放松量确定的。手臂的形状从侧面看从手肘部位向前倾斜,要使袖子适合人体,因将袖中线向前倾斜,方法是将袖中线与袖口线的交点A向前袖移2cm得点B点,将该点与袖中线与袖山底线的交点0点相连,该连线即为袖中线;从B点分别向前袖、后袖量取[
/2-1cm]和[/2+1cm]得E、F点,将
E、F点分别与前、后袖宽点G、H点相连,将E、G点的连线与袖肘线的交点向袖中线的方向移0.5cm的点I点,用弧线连接E、I、G点将得到前袖下线;将F、H点的连线与袖肘线的交点向左移1cm得K点,用弧线连接G、K、F点将得到后袖下线,调整袖口线并延长后袖下线使两者成直角。分别测量前、后袖下线的长度得到两者长度差。在袖肘线上距K点6~6.5cm定点L,L点为袖肘省的省尖点,从L点作后袖下线的垂线,该线为袖肘省的省中线,在其线两边各取省量的二分之一得到两个省缝点,将这两点分别与省尖点相连即可得到两条省缝线。省量除与有关外,还与面料的弹性有关:当面料无弹性时,总省量为;当面料有弹性时,总省量为2
/3,/3作为袖下线缝合时后
袖下线的归缩量,这样处理可使袖肘部位更合体、更柔和。 (三)、省的特点 1、省的位置:
省可以设计在任何部位,但省的方向必须指向凸点或凸起区域,收省后的效果完全一样。 2、省的形状:
收省的目的是为了使服装合体,因此当做紧身合体的服装时,省的形状必须根据人体的形状而定。
3、省和分割线的相互转换:
省和结构分割线可以相互转换,若服装上有分割线,而且该分割线具有结构线的功能,那么在分割线上应包括省量,其时就不必或很少另外再收省。 4、省份和效果:
为了保证取在不同部位的省起到同样的效果,那么省的长度不同,省量的大小也不同,省的长度越长,省量也越大;反之亦然。判断不同部位的省的效果是否相同,只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