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8:09: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日游设计了三条主要线路。(1)线的第一天综合了水岸游憩、湖泊观光、水上运动、劳作体验等主题,第二天则突出了生物科考、名人文化、科普修学等主题;(2)线的第一天综合了生物科考、劳作体验、名人文化等主题,第二天则突出了科普修学、水岸游憩、水上运动等主题;(3)线的第一天综合了保健养生、生物科考、名人文化、劳作体验等主题,第二天则突出了水岸游憩、湖泊观光等主题。 2、 游览方式 (1) 水上游览

利用小型生态观光船、水上巴士为手段开展东湖水上湖泊观光游览,设置码头。其中,水上巴士可与旅游专线观光车、景区观光巴士接驳,形成具有水陆换乘特色的分站式游览方式。 (2) 陆上游览

提供旅游专线观光车、景区观光巴士与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模式的游览选择,同时开辟专门的步游空间,鼓励徒步游览。 3、 大东湖区域特色游览

发挥大东湖地区滨水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水上旅游的特色,以东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结合大东湖水网工程,形成区域特色水上游览: (1) 以听涛景区为起点,连接磨山景区——落雁景区——科学院植物园——吹笛景区森林公园——九峰城市森林公园——花山旅游接待中心——严东湖和青潭湖郊野公园——竹子湖湿地公园——张公山寨——严西湖郊野公园——听涛景区。 (2) 分别以杨春湖副中心的迎鹤湖、武汉大学北门为起点,串接上述景区,形成新的水上游线。

(3) 远景组织大东湖地区与梁子湖地区和环汤逊湖地区的水上旅游游线。针对外江与内湖水位、水质变化,结合区域水网布局,确定相应的引水线路。

第八章 典型景观规划

第三十一条 规划原则

1、 重在保护,适度利用。立足于对现状景观群落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改造,适度开发与利用。

2、 展现地域与原生风貌。依据生态学特征,模拟自然景观群落的特征,改造人工景观群落,形成具有东湖本土特色的典型景观。 第三十二条 规划目标

1、 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持景区典型景观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2、 净化环境,提高配套服务设施质量,以最佳的环境向游客展示,体现风景名胜区自身的价值。 第三十三条 整体景观风貌

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风貌特色基调是:以大湖水景、翠峰山景等自然景观为主体,以人文胜景为点缀的自然生态山水画卷。 第三十四条 竖向景观规划 1、 规划原则

(1) 维护东湖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

(2) 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因高就低地组织地景特色。

(3) 有效保护和展示大地标志物、主峰最高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

(4) 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及其他专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 2、 规划目标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地形的竖向规划分割,并依据各区特点塑造丰富多彩的风景骨架,将东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山、水、洲、岛、堤岸融为一体,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风景名胜区。 3、 竖向景观规划

规划根据东湖地形地貌的特点,竖向景观由山林登高、洲岛堤岸、岗坡盆地、湖泊港湾等自然风貌构成。 第三十五条 建筑景观规划 1、 总体控制要求

立足于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山水环境,严格控制建筑物的布局、体量、色彩、风格,强调建筑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根据风景名胜区各个功能区与景区的不同特征,要求建筑形象与各区的整体氛围和游览主题和谐统一。保护优秀传统民居,强调建筑环境的地方乡土风格。

2、 总体建筑风貌

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要在个性与共性上实现和谐与平衡。传统园林风格建筑与楚式风格建筑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内所有建筑的共性,个性主要表现于三类建筑的区别: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观景建筑为传统园林风格建筑与楚式风格建筑;风景名胜区内的服务建筑及设施在传统园林风格和楚式风格的基础上,局部进行一些变化,兼具使用功能性;风景名胜区内的民居则保持湖北传统民居风格,朴实大方。 3、 分区建筑风貌控制 (1) 风景游览区

保留村落应保持原来的布局形态,保持居民建筑传统风格,高度以低层建筑为宜,色彩淡雅,以黑白二素色作为基调,力求融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区内必要的新建建筑和各类观景设施应结合自然地形,严格控制体量及高度,宜小勿大,宜低勿高,宜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风格,色彩以浅色为主,多应用自然建筑材料为主,以突出自然野趣。 (2) 自然景观区

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区内尽量少构筑人工设施,必需的管理和服务用房应采用低层小体量,淡色调,自然建筑材料,乡土建筑格调,力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3) 休闲活动区与旅游服务区

建筑风貌可适当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以反映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功能主题,创造有别于其它功能区的不同风貌。建筑以低层建筑为主;单体平面宜小不宜大,可采用组团式布局,并应顺地形,隐于绿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云梦岛上建一座生态观光塔,形成具有水乡特色与现代气息的高品质地标性景观建筑。 第三十六条 湖区岸线景观规划 1、 湖区疏浚,驳岸景观改造

应分期疏浚,在扩大蓄水能力的同时,清除湖内的污染物,并结合水面改造的景观需要,对现状驳岸进行改造,丰富景观。 2、 通过空间重塑与生态改造,促进水质改善并丰富湖面景观

利用景区内部的现状鱼塘,通过疏通,组合成小型水面,在原有开阔水面的基础上,增添了幽深的韵味,既丰富了自然景观,也拓展了游览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景点和旅游项目。 3、 岸线治理,改善景观环境

(1) 环湖生活岸线应结合湖区疏浚,扩大湖岸;沿岸布置绿化带,宽度一般控制在40~150米;增加滨湖生态绿带,增加公共休闲空间。

(2) 改造直驳岸,增加滨水绿化护坡与游赏设施;人车分流,创造可供游客停留的公共游憩空间。 (3) 因工程设施需要保留的直驳岸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加以遮挡。 (4) 自然岸线的比重应进一步加大,村庄搬迁和道路改线后的岸线都应作为自然岸线进行处理。

第九章 植物景观规划

第三十七条 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根据风景区自然环境状况和立地特点,进行植被规划,在保护现有植物景观的基础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景。 2、整体规划原则:从整体上把握风景区植物景观特质,形成植被-群落-物种一体化的整体植物景观系统。

3、植物造景原则:利用植物丰富多彩的造景特性,结合各区、点的景观要求,形成功能复合、景致优美的植物景观。 4、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地方物种,构建和完善地方群落,挖掘地方文化,形成具有典型地方风格特色的植物景观。 第三十八条 植被规划策略

1、构建完整的风景区植被生态系统:形成连贯的密林-疏林-树丛-地被草坪-耐湿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系统,丰富物种,丰富层次,提高绿量。

2、保护并优化现有植被格局:对现状的山水格局、植被格局予以保护,对已经形成的风景区绿化成果予以保护。

3、提高连通度:对不同植被斑块进行适度归并和调整,提高同类斑块的连通度,适度降低部分绿地斑块的破碎度,尤其注意减少硬质斑块对绿地的切割。

4、凸显湿地特色:利用丰富的滨水岸线和湿地环境,构建沿湖蜿蜒的滨水湿地廊道,并贯穿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湿地节点。 5、构建山体森林廊道:建设景区内封都山-猴山-风筝山-大团山-太渔山及南望山-庙山-喻家山-赵龙山-巴家山等山体形成的山体森林景观廊道。

6、强化专类园区,形成特色斑块:依托原有专类园优势,规划10处特色植物专类园,形成以梅园、荷花园为代表的专类园系统。 第三十九条 植被景观分区与结构 1、湿地植物区

以落雁、白马和后湖景区为重点。依托现有池杉、水杉、垂柳、芦苇、荻草、荷花、茭白、菖蒲、茅、苦草、蓼等天然湿地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植物物种,形成具有典型江汉平原湖区风貌的湿地景观。 2、山地森林景观区

以磨山、南望山、喻家山、马鞍山、吹笛山等山体为重点。对中上坡位的马尾松、柏木等常绿针叶植被以保护为主,适当丰富中下层物种,保留现有阔叶树幼苗,使其逐步恢复为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疏林草地景观区

以磨山景区、喻家山景区以及吹笛景区内山体带之间的谷地地带以及吹笛景区内的滨水区域为重点,整合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周边的植被绿化,规划以阔叶树种为主、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疏林草地景观。 4、风景丛林景观区

以听涛、渔光景区为主,主要对现有的人工植被的景观效果进行完善,注意形成良好的天际线,协调人工植物群落与道路、水体、建筑的关系。

5、生产植被景观区

以吹笛景区片区和区内农村居民点周边为重点,提高可达性和观赏性,局部地带改造成疏林草地与苗木、果木生产相结合的片区,农村居民点周边注意田园风光的营建,形成集生产、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生产植被景观区。 6、滨水绿化景观带

结合风景区内的岸线、堤岸改造,利用植物软化水陆界面,营造良好的天际线,并结合亲水空间,形成滨水植物景点。局部浅水地带营建池杉、落羽杉片林,水面结合人工浮岛、人工浮床、水体净化模块形成点状植物岛屿,将东湖水陆交界面建设成连续的环湖绿化景观带。

7、风景区植被景观在上述区、带的基础上结合专类园设置,形成\一带五区十园三十三景\的宏观结构。 第四十条 植物群落规划

1、植物群落在植被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规划。

2、听涛和渔光景区原则上保留上层乔木层植被,丰富中下层的植物,形成良好的复层结构群落。各个山体植物群落在保护的基础上,着重提高阔叶树种比例,并丰富季相和色相。白马、落雁景区规划丰富多彩的湿地植物群落。喻家山景区和各专类园区,根据植物特色,丰富植物种类,协调四季景色。

3、群落季相春天以桃、樱、海棠、玉兰为主,辅以春色叶植物,夏天以荷花、紫薇、合欢、木芙蓉、栾树为主,辅以系列绿叶,秋天以银杏、枫香、乌桕、三角枫、鹅掌楸为主,辅以火棘、荀子等观果植物和各类观赏草,冬季以梅花、腊梅、山茶、瑞香为主,辅以雪松、竹类和观干植物。 第四十一条 植物物种规划

1、植物种类分为基调植物、主景植物、配景植物三种类型。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tzxg0m3jc6m3qp9y5t2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