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4. 2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 3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1、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脸面朝红、呼吸急促等。上述症状多为混合出现,但也可单独出现。
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呆滞,处于茫然状态,继而不动不语,呆若木鸡,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呈木僵状态,称为心因性木僵。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恢复正常,或进入意识朦胧状态,可出现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内容零乱,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事后不能全部回忆,称为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 2、亚型——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也成为“反应性精神病”。这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一种亚型。其表现以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3、强烈的病理情绪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有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症状缺乏晨重夜轻的变化,情感和行为多能为旁人所理解,与外界接触尚好,称为急性心因性抑郁状态。少数病人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兴奋、欣快、言语增多,并有夸大特点,内容与精神因素有关,易被人理解,有时亦可出现伤人、毁物行为,多数伴失眠,称为心因性躁狂状态。 4、发病迅速,病程不超过一月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就可以出现,多在1小时内发病。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一般不超过一个月,预后良好。
如果处理不当,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可有20%-30%的人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存在痛苦,难以矫治。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治疗)
1、基本处理措施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治疗干预的基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
在与患者进行心理会谈时,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要因人而异,与患者会谈交流事件的经过,包括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
要告诉患者,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了他人的伤亡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要对患者强调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放松技术(Relaxation techniques)
放松技术也称为松弛训练,是一种帮助当事人探索如何处理压力的很好方式。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中,放松技术是常用的心理行为训练技术。
有些人,特别是哪些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曾遭过虐待的人,在放松练习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情绪上不适的感觉。虽然很少见,但是如果患者在练习中感觉情绪的不适,那就马上停下来。 【放松训练的步骤】
静坐在舒适的椅上,靠背扶手椅是很理想的。睡床上也很好。尽可能的舒适---不穿紧的衣服鞋子不翘二郎腿。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再继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特殊部位的肌肉群交替的紧张和放松。紧张后比紧张前肌肉将会更加放松。注意体会肌肉的感觉,特别是紧张和放松的相反感觉。在时候你将会认识到特殊部分肌肉的紧张,并且能够缓解这种紧张。
每做一步都不要紧张一定肌肉以外的特殊肌肉群。不要屏吸,磨牙或斜视。慢慢平稳的呼吸并且只想紧张放松的相反感觉。每次紧张10秒钟,每次放松10-15秒钟。数“1,000 2,000...”直到有时间间隔的感觉。记住每一步实际上是两个步骤---对每组相对的肌肉进行紧张放松的循环。 (1)手 拳头握紧;放松。手指伸直;放松。
(2)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收缩肱二头肌(收缩-但是摇动你的手来保证你没紧张到握拳);放松(将手臂垂椅上)。收缩肱三头肌(试着向后弯曲你的手臂);放松(甩手臂)。
(3)肩膀 将肩膀向后拉(要小心);放松。向前耸肩;放松。
(4)脖子(侧面) 肩膀伸直放松,头慢慢转到右边,幅度尽可能大;放松。转到左边;放松。
(5)脖子(前面)下巴紧贴胸前;放松。(不推荐把头扭到后面--你不要扭伤你的脖子)。
(6)嘴巴 尽可能将嘴巴张大;放松。嘴唇紧闭或尽可能撅起嘴;放松。 (7)舌头(伸缩)嘴巴张开,尽可能将舌头伸远;放松(让其放在下腭)。尽可能回缩;放松。
(8)舌头(向上向下) 将舌头抵住上腭;放松。抵住下腭;放松。
(9)眼睛 尽可能张大(皱眉毛);放松。紧紧闭上眼睛(斜视);放松。确保在每次紧张后完全放松眼睛,前额和鼻子。
(10)呼吸 尽可能深吸气,再多吸点;像平常样呼气15秒。呼出肺里所有的气-再呼出点;像正常吸气15秒。
(11)背部 肩膀靠椅背上,向前推动身体,使背弯成弓形;放松。要认真的做,否则就不要做。
(12)臀部 用力收缩臀部,将骨盆稍微向上抬离椅子;放松。屁股用力做椅子上;放松。
(13)大腿 伸长腿并抬高6英寸,或者脚休息但不收腹。将脚用力踩地上或者脚休息;放松。
(14)胃 尽可能长的伸展胃部;完全放松。推挤胃部或者收缩就像准备对肠道产生很打冲击力;放松。
(15)小腿和脚 点脚趾(不抬腿);放松。尽可能远的翘脚趾(小心抽筋-如果抽筋或是感觉到要抽筋了,甩几下);放松。
(16)脚趾 随着腿放松,向地面点脚趾;放松。尽可能向上弯脚趾;放松。 3. 危机干预——创伤后心理减压法(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PD) 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迁延。危机干预具有短程、及时和有效的特点,因此,干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法,有净化倾诉、危机处理(心理支持)、松弛训练、心理教育、严重事件集体减压等。
严重事件集体减压(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是一种简易的支持性团体治疗。
对于幸存者、灾害救援人员、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CISD。CISD是一种心理服务的方式,并不是正式的心理治疗,面对的大部分是正常人。严重事件是任何使人体验异常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可潜在影响人的正常心理功能。严重事件造成应激是因为事故处理者的应对能力因该事件而受损。实践表明,CIS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 3. 1 CISD的目标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 3. 2 CISD的时限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CISD通常由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指导,灾难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须对小组治疗有广泛了解,必须对急性应激障碍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CISD。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CISD。 3. 3 CISD的实施过程
第一期:介绍期(Introductory Phase)
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事实期(Fact Phase)
请参加者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Feeling Phase)
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 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症状期(Symptom Phase)
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Teaching Phase)
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恢复期(Re-entry Phase)
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3小时(一个单元时间)。严重事件后数周内进行随访。 3. 4 CISD的注意事项
(1) 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CISD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 鉴于CISD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某些民族文化仪式或宗教仪式可以替代CISD;
(3)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CISD。因为时机不好,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障碍;如果参与CISD,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