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对策
作者:苏圣丰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 要】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告状行为。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幼儿;告状;教育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大量的幼儿向老师告状,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教师处理告状行为的不正确态度又是怎样的?幼儿告状行为又应怎样正确应对?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
1、“求助”型告状。这是指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但以自己的力量难以做成某件事请或实现某种意图时,借助教师的力量,让教师为自己想办法解决。幼儿在幼儿园遇到困难时,自然会想到他们最信赖的教师,因为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难题,这一点在幼儿那里是不容质疑的。同时也是由独苗式的家庭环境所导致的。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都视为掌上明珠。缺少了与小伙伴一起的集体活动,使孩子没有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养成了动不动就找教师告状的习惯。
2、“试探”型告状。这是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而是告某人发生了某一行为。幼儿进行这一类告状的目的是试探一下老师对某一行为的态度,然后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样行为的依据。假若老师对该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3、“求赏”型告状。求赏型告状事件大多源于幼儿的表现欲,希望教师在否定别的孩子错误的做法时,对自己遵守规矩的行为表示肯定,并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每个幼儿心里都想我要做一个好孩子,当看到同伴们的不良行为的时候,便会向老师告状,以此来提升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获得老师的认同,并求得奖赏。
4、“求罚”型告状。有些小孩的告状既不是寻求保护,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是出于报复欲嫉妒,希望通过向老师检举小伙伴们的不良行为达到引起老师关注,同时希望老师能够严厉地惩罚犯错的幼儿,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5、“检举”型告状。幼儿在完成老师交代的某个任务或遵守某个规则上做得很好,但没及时收到老师应有的关注与表扬,这时他也许就会以揭发检举他人的不足来彰显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