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第四自然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第五自然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结构梳理
四、深入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3、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环境?
5、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6、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7、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8、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作者为什么把开头和结尾写得很简略,而把中间部分写得很详细?
12、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理想?
五、写法借鉴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
答 案
学习过程:
一、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第四自然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渔人)出了桃花源以后,找到 他的船,就顺着 旧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到了武陵郡,(渔人)去拜访太守,报告了在桃花源中的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第五自然段: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他)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二、结构梳理
发现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深入探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