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原州区东部山区基本概况及农田水量平衡分析
作者:关永锋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原州区东部山区祼地及农田水量平衡特征,得出在平水年和干旱年年蒸散量大于降水量,而丰水年年蒸散量与降水量大致呈平衡状态,从而得出了在本地区发展池窖蓄水微型灌溉和挖掘现有水库潜力等方式以改善本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缺乏和发展灌溉不足的艰难局面。
【关键词】 东部山区;水量平衡;分析 1基本概况
东部山区呈现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特征,土壤受地貌、生物、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类型复杂,有黑垆土、灰钙土、草甸土、盐土等类型,以黑垆土和灰钙土为主。地表土质为沙壤土和黄绵土。该区因干旱影响,植被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较低。该区深居内陆,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冬寒长,夏热短,按农业分区为中温干旱带。多年平均降雨量由328.8mm递减至173.0mm,时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7.6~58.7%。多年平均蒸发量900mm~1240mm mm,干旱指数1.01~3.88,由南向北递增。多年平均气温5.8~7.5℃,最高气温36.7。C,最低气温可达-25.4℃,干燥度为5.2,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平均日照时数达2300h~3432h,由南向北递增。无霜期100~140d,最大冻土层深度114~134cm,土壤冻结于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之间,翌年四月上旬解冻。
该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当地曾有“五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的说法,其次是冰雹、霜冻及沙暴。
该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以雨养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洋芋为主,粮食产量低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补给,受季节影响较大,运动方向由两边山地向沟谷中运动,与地表径流基本一致,埋深一般在60m左右,在覆盖的黄土层中一般无地下水。地下水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沿沟谷分布,出露于地表,汇入沟谷。水力联系较差,地下水位不连续,没有稳定的地下水位。 2农田水量平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影响农田水量平衡的要素
农田水量平衡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水分收入部分(即:降水、灌溉和地下水补给),另一部分是水分支出(即:土壤蒸发、作物蒸腾、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
原州区东部山区大部分为旱地,无灌水条件;又因该区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降水为该区农田水分的唯一给源。 2.2农田水量平衡特征 2.2.1裸地水量平衡
(1)年内水量平衡情况,为了分析种植作物田块的水量平衡,以裸地作为对照。裸地因其地面无植物生长,故土壤蒸发是水分损失的唯一途径。因为此区海拔高度高,干燥度大于5.0,气候比较干旱,土壤蒸发量在一年中7月份最高,6月份次之;4月份土壤蒸发量也相对较高,主要开春气温回升。11、12、1、2四个月最低,土壤蒸发量的高低与降水一般同步,大部分月份裸地水分处于亏缺状态。在降水量大于土壤蒸发量的月份,裸地水分较有盈余。近几年原州区连年大旱导致裸地水分收支变化严重失衡,即水分支出远大于水分收入。 (2)不同水文年裸地水量平衡。该区在干旱年土壤蒸发量相对较低,除冬季外其它月份蒸发量相差不大,年蒸发量高于降水量。在干旱年份裸地水量平衡支出大于水分收入量。丰水年的情况与干旱年相反,年土壤蒸发量低于年降水量,裸地水分有一少部分盈余。一般来说,土壤蒸发量丰水年大于平水年,而平水年又高于干旱年,年土壤蒸发量与年降水量成正相关系。
2.2.2农田水量平衡 (1)年内农田水量平衡。
农田水量平衡和裸地相比有所不同,农田水分的损失途径,不仅通过土壤蒸发,而且还通过作物蒸腾。
一般来说,作物生长期农田蒸散量高于裸地,特别是作物旺盛生长阶段(即农田蒸散与作物生长同步),此时农田水分主要用于作物蒸腾,是农田水分支出的高峰期,农田水分亏缺较大。
(2)不同水平年农田水量平衡比较。
不同水平年农田水量平衡比较与裸地有相同的趋势,即干旱年的农田蒸散量均大于年降水量,而且干旱年农田水量平衡值远较裸地低。在干旱年内农田较裸 地水分有较大亏缺,此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