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水厂运行工艺质量技术规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9:00: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1 总则

1.1为使本公司水厂建立标准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供水管理的技术水平,确保安全,稳定优质低耗供水,为用户保证提供符合国家标准优质自来水,制定本规程。

1.2 水厂运行管理中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标准和华衍水务公司水厂运行管理手册中的规定。 2水原监测 2.1 原水

2.1.1水质检测中心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每天对原水水质进行常规分析,每月做一次常规全分析,不能自检项目委托检验,如遇水质异常将增加检测项目及检测频次。

2.1.2原水受到污染,经处理后出厂水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公司将启动水质控制应急预案,当污染严重超标,将按预案逐级上报,立即停止供水。 2.1.3 设立取水泵站原水水质重点检测项目的在线自动监测,设立上游3公里处的重点检测项目的在线自动监测。 2.2 工序质量检测点 2.2.1在线自动监测点

取水泵站:COD、氨氮、总磷、总氮、PH、浊度、叶绿素、水温、DO、总有机碳、总酚、湿度、电导率、蓝绿藻。

配水井:浊度、余臭氧

.

.

沉淀池进水部位:浊度 沉淀池出水部位:浊度 滤池出水部位:浊度、余氯

生物活性炭滤池:浊度、余臭氧、颗粒数 配水泵房出厂管:PH、浊度、余氯 2.2.2班组检测点 取水管、出厂水管 2.2.3水质检测中心检测点

取水口、沉淀池出水部位、砂滤后、炭滤后、出厂水管、供水管网(见管网采样点一览表) 2.3水质监测项目和频率

2.3.1水质检测项目和频次、合格率的计算按照吴江华衍水务水质检测中心的《水质检测制度》执行 2.4 检验方法

2.4.1检验方法按照吴江华衍水务水质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执行。 3 生产工艺标准 3.1 一般规定

3.1.1 第一水厂的工艺为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工艺加取水口投加高锰酸钾氧化和沉淀前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调整,保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

3.1.2 第二水厂的工艺为预氧化、絮凝、沉淀、过滤、后臭氧生物活性炭、消毒的深度处理工艺加取水口投加高锰酸钾氧化和原水输水管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调整,保证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

.

.

3.1.3 两个水厂配水泵房采用多台双吸离心泵,变频调速调节流量向用户供水,根据管网监测系统,确保管网末梢压力不应低于0.14Mpa,确保用户需求。 3.1.4水厂生产工艺中选用的各种净水药剂与水体接触的各类药剂应符合GB/T17218要求。与水体接触的设施、设备材料应符合GB/T17219要求。 3.1.5净水各工序配置PH、浊度、余氯等主要水质项目的在线监测仪,取水水位、供水设施、设备的运行水位和压力配置在线压力、水位仪。进厂原水、出厂水的净水剂投加量的流量配置电磁流量计在线计量。生产中主要的设施、设备运行状况、电量的消耗的运行参数等PLC采集进入水厂自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监控,达到动态控制的目的,并可历史查询。

3.1.6 各个工序环节必须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变电所电气设备按供电部门规定的周期做好预防性试验,加氯系统按公安、安监等部门规定每年做好安全评价工作,防雷设施、起重机、压力容器按有关部门要求做年检年审工作。 3.1.7生产工艺须保证生产运行可靠,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使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并备有一定的备用量。

3.1.8水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必须经脱水至含水率低于72%外运至填埋 ,沉淀池排放泥水不得直接排放。

3.1.9在生产区域不得建有与供水生产无关的设施。 3.2工序质量标准 3.2.1 取水口

3.2.1.1根据省市水源防护条例,制定水源地污染防治预案。

3.2.1.2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1500米直到岸边保护区进行日常巡查,围栏保护,禁止在保护区渔业捕捞、养殖、游泳及其他可能污染水质的活动,并通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查处。

.

.

3.2.1.3定期清除保护区的水草,设立保护区标志牌。 3.2.2 原水输水管线

3.2.2.1第一水厂原水经两根DN1800钢管,采用虹吸原理将水引致吸水井。 3.2.2.2第二水厂原水分太湖原水和水库原水两种,分别自流至吸水井,再由水泵送至净水厂。 3.2.3预臭氧工艺技术要求

3.2.3.1臭氧接触池应定期排空清洗。

3.2.3.2 接触池人孔盖开启后重新关闭时,应及时检查法兰密封圈是否破损或老化,如发现破损或老化应及时更换。

3.2.3.3 臭氧投加一般剂量为0.5-4 mg/l,实际投加量根据实验确定。 3.2.3.4 接触池出水端应设置余臭氧监测仪,臭氧工艺需保持水中剩余臭氧浓度在0.1-0.5mg/l。

3.2.3.5 高锰酸钾宜投加在混凝剂投加点前,接触时间不低于3min。 3.2.3.6 高锰酸钾投加量一般控制在0.5-2.5mg/l.

3.2.3.7高锰酸钾配制浓度为1-5%,采用计量投加与待处理水混合。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不宜长期保存。

3.2.4净水剂投加工序质量标准和工艺技术要求

3.2.4.1净水剂、氧化剂、吸附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入厂检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3.2.4.2净水剂投药量应以搅拌试验为参考,考虑原水浊度、沉淀后出水浊度、沉淀池进水量、气温等因素控制投加量。 3.2.4.3净水剂稀释搅拌后进行计量加注。

3.2.4.4净水剂直接接触的设施、设备均应采用耐酸材料或进行衬涂。

.

.

3.2.4.5净水剂的储备应按最大投药量的15天用量计算。 3.2.4.6 定期清洗泵前过滤器和计量泵。

3.2.4.7更换药液前,必须清洗泵体和管道。4.7.1目前水厂使用混凝剂主要为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

3.2.4.8目前水厂使用混凝剂主要为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

3.2.4.9在水温大于14度,一般采用液体硫酸铝,配制浓度为3~6波美度。 3.2.4.10在处理低温低浊水时,液体硫酸铝絮体松散效果较差,在水中剩余AL或SO4离子,影响水质,宜采用聚硫氯化铝,配制浓度为3波美度左右。 3.2.5 絮凝工序质量标准和工艺技术要求

3.2.5.1水厂采用折板絮凝工艺应达到絮体密实与水体分离好易沉淀,絮凝池出口处应凭肉眼观察到明显的絮凝体出现,并防止破碎。

3.2.5.2应按设计要求控制进出的流速、运行水位、停留时间,定期排除絮凝池的积泥。

3.2.6 沉淀工序质量标准和工艺技术要求

3.2.6.1.按设计要求控制流速、进水量、运行水位、停留时间、积泥区的积泥量。水力停留时间1.0-2.0h,表面负荷一般控制在1.5-3.0M3/M2h,水平流速一般控制在10-25MM/S。

3.2.6.2沉淀池出水浊度控制在3UTN以下。

3.2.6.3为防止折板反应区和沉淀池积泥的厚度升高,会缩小沉淀池过水断面,相应缩短沉淀时间,降低沉淀效果,导致水质变坏。但排泥过于频繁又会增加耗水量,所以合理安排排泥量是沉淀池运行之关键。排泥车排泥原则上每日累计排泥时间不得少于8H,在原水浊度低于20NTU时,安排每两日运行1次,在浊度大于200NTU,小于50NTU时,排泥车每日运行1次,在浊度

.

搜索更多关于: 水厂运行工艺质量技术规程  的文档
水厂运行工艺质量技术规程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umjf66oye1xkfw968ko77t6k14pg601b6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