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相关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形成学习需要积累、专心、坚持,方能有所成就的认识。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荀子介绍
1、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 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 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2、荀子文章的特点: 长于 ,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课文内容节选自《劝学》。 “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是“ ”。 ★熟读课文,字音掌握 木直中绳( ) 輮以为轮( ) 虽有槁暴( )( ) ....金就砺则利( ) 参省( )( ) 知明而行无过( ) ....跂( ) 彰( ) 舆马( ) ...
生非异( ) 跬步( ) 骐骥( )( ) ....驽马( ) 锲而不舍( ) 镂 ( ) 螯( ) ....
二、课内导学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假舆马者 2.蟹六跪而二螯 ..
3.金就砺则利 4.声非加疾也 ..5.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6.用心一也 ....
1
7.蚓无爪牙之利 8.輮以为轮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用法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5.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輮使之然也 .7.不能十步 8. 其曲中规 ...
(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 輮以为轮
8.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五)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六)内容梳理
全文是围绕“ ”(原文语句)观点展开论述的。
第一段从学习的 来论证观点。“ ”、“ ”(原文语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 ”、
2
“ ”(原文语句)两个 (修辞手法),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要,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第二段从学习的 来论证观点。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接着用“跂而望焉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 (修辞手法),从见闻和跋涉这类常有的生活经历,阐明 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 。
第三段从学习的 来论证观点。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两个比喻,从“ ”、“ ”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 (角度)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 (角度)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先说积累要 ,用四个比喻进行 (修辞手法)。用“骐骥”、“驽马”进行 (修辞手法):“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很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能否成功,差别在于“不舍”和“舍”。这说明只有 ,才会有所成就。最后再说 。用蚓的“心一”和蟹的“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 。
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设喻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和“锲而不舍”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得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 ”和“ ”、“ ”和“ ”、“ ”和“ ”等。 (七)课下积累虚词“之、而、以、焉”
三 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
3
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 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 )
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