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21:11: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古代:审美经验的描述与概括

在古希腊,审美经验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有些研究对后世的影响还较大,柏拉图曾经用“迷狂”说来描述和解释在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

二、近代:审美经验的初步研究

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审美经验的研究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研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一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慈博里、荷加慈、哈奇生等人。经验主义美学的第二阶段开始于18世纪中叶以后,其代表人物是休谟,他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明确的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从而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三、现代:审美经验的深度研究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虽然其基本倾向不一,但都关注审美经验问题。首先,来看科学主义,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思想基础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乔治?桑塔耶那在哲学上持主观主义立场,认为唯一可靠的是经验。科学主义的另一方面是实证主义的逻辑化,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他前期把事物分为能言说、能用命题描述与不能言说、不能用命题描述的两类,认为后者是无意义的。

其次,在看人本主义,有代表性的是现象学美学、精神分析学美学和解释说美学。现象学是本世纪初德国思想家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基本思想认为意识活动的本质特点是意向性的。英伽登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由审美感知、审美素质和原始情绪“合成”的“复合经验”。精神分析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本世纪初创立德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其影响主要在他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由此出发,他提出了“替代”“白日梦”等理论,从生里和心理层面拓展了科学化的审美经验研究。但他的片面性主要在于他把人的心理基础完全归结为性本能上。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的研究作为起点,他把审美经验理解为人类在与世界的接触中实现对世界的理解,并在实际上也实现对自己的理解的一种生存方式。尧斯明还分析了审美经验构成的三个主要方面;“生产方面”即“创造”,“接受方面”即“美感”,“交流方面”即“净化”,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审美经验的研究。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一、什么是审美经验?

广义的理解把审美经验等同与审美意识,认为他包括主体的审美观点、趣味、态度、感受、理想等,狭义的理解认为它是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在审美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感性与理性等种种经验。

二、审美经验的性质是社么?

审美经验的根本性质是它的实践性,是它与人生实践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首先审美活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审美欣赏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其次,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再次,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它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的联系。

所以说,审美经验的实践本质无疑具有普遍的实适用性。审美经验在艺术、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都可能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畅身说”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获得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为之变得舒畅和愉悦。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自然对象的道德内涵,他们认为自然对象可以通过对主体精神世界的作用而激起主体的道德体验。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一、感性直观性

(一)、“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的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自己的感性外观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的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简言之,审美经验是主体凭借感观直接把握、感受对象的感性外观所生成的经验,既不假道理性思考,又不关注对象的伦理关系与价值。

(二)、要准确地把握感性直观性,还需注意两点:(1)感性直观性是超越局部有限范围的。(2)感性直观对于人生而言是“痛切”的。

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一)、与感性直观性相关,审美经验的另一特征是非功利性或超功利性。 (二)、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审美无利害”的影响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一)、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和动力。没有情感活动,

就没有审美经验。

(二)、情感与感知的关系:一般来说,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经常是互相激发、互为因果的,在审美经验中,感知和情感的相互交织和伴随尤其是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激发因素构成了感知活动的动力,另一方面,感知活动所产生的经验材料也因此而具有了明显的情感色彩。

四、自由无限性

(一)、自由就是人的意志的自我肯定,也就是人的意质具有的自发性、主动性。康德认为,这种意志的肯定性就是人生理性的闪光,它本身就是善,就是最高的义务,代表着人性的普遍性。马克思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上讲审美的自由无限性的。他所构想的“共产主义”内容之一就包括非异化的人与物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作为人的真正自由的表征及实现形式,是马克思美学思想最主要的内容。

(二)、从审美经验的整体来分析,它确实具有使人身得以全面、丰富、健康展现与发展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审美的最高目的的表现,也就是自由无限性。首先,审美经验中,人的主体能力被全面、充分的调动起来,不断被开掘,并且处于一种整体和谐共振并得到最大发挥的境地。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与对象相互交融的体验。第三,审美经验是充分展示自身与对象存在的高级体验,,在主体方面,以为主体能力的充分发挥,达到了一种自我本质全面的展现,并且,由于审美进沸界的不断递进,这种本质展现愈来愈清晰,使自我愈加充盈,自然体认愈加明确深刻,相对地,审美经验也直接的把握对象的整体,凸现对象的“存在”。

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由于审美经验中多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审美经验现象中呈现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瞬时性等等。

(一)、不自觉性和突发性:总体而言,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而也使自觉的。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主要是由理性因素的作用造成的。但审美经验却由于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了某种非自觉性的特点。

(二)、非逻辑性:所谓非逻辑性是指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不受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的制约,所呈现出的不规则性和跳跃性,它既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也不受因果联系的约束。

(三)、创造性: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当然都具有创造性,只不过由于理性思维具有自觉性、过程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因此其创造性贯彻在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而非理性思维则具有跳跃性和突发性,因而其创造性只可能出现在认识活动的特定阶段。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结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2、掌握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一、感知

感知活动实际上是感觉和直觉的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直觉则能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一)、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总是于情感活动紧紧的交织在一起。 (二)、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能动性和选择性是审美感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审美感知总是一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形的特点。所谓完形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直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行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的直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直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

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它是审美主体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

二、想象

(一)、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它初级形式是简单联想,又可以划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想象的高级形式则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

(二)、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的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类似联想是指有两件事物

搜索更多关于: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 的文档
《美学》课本复习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us5f92hvu7b8vd53zk2_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