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1 审查内容 合作基础考察 关注点 具体事项 备注 与公司管理层沟通,了解合 作了解公司未来发展策略及重心 意愿与基础 了解产品交付周期、交付批次、交付准时的等要求 了解组织架构 2 组织结构及岗位职 责 供应商组织架构 岗位职责及人员数量 生产管理相关制度; 订单管理制度 相关制度完整性 了解销售、研发、生产关键人员岗位说明书,依据岗位说明 书,询问关键人员对岗位的了解程度 订单接收及评审制度 生产计划管理、考核制度 产品运输,存储制度 3 生产能力审核 产线建设、设备到位情况, 工产线及关键设备数量,产线人员数量,班次及成品率,日生 产装模具现有状况 量 厂房设备等设施情况 配套设施及人员是 否巡视 健全 4 5 6 环保资质 环保资质 库存管理及二级供 应检查二级供应商稳定情况 商管理情况 检查关键原材料库存情况 应急应对措施方案 关键二级供应商清单 关键原材料库存情况 应对方案的可执行性 满足客户紧急交期的协调机制 序号 审核内容 审核要点 备注 1、产品过程保证能力 1、针对供应商前期提供的设备清单进行核查,落实设备制造能力、设备数量能否保证生 产需求? 生产设备管理 2、生产设备维护保养计划,设备日常点检维护工作情况? 3、对设备的异常信息是否定期收集及对典型问题进行整改,并建立设备的应急计划? 1、针对生产控制计划中控制要素是否在生产左右指导文件 /检验文件上完整的列出了相关 细节(部分产品的关键特性必须符合《外购件安全特性过程控制审核》中安全特性)? 2、操作人员是否能正确理解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要求,并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能与作业指导 书操作步骤对应? ★ 1.1 生产过程控制 ★ 3、对于有外观或其他特殊控制要求的零件,现场是否有极限样件(合格件和缺陷件)或 图片等? 4、生产前是否有进行了首、中末三检制度,检验记录情况;过程巡检频次及样本量是否 符合控制计划相关要求? 5、生产过程中的量具和测量设备的数量是否满足生产监控和测量活动? 6量具和测量设备的测量精度是否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 1.2 1.3 不合格品管理 1、不合格品区域化管理情况,各工序生产半成品是否有相应的物料标识,以防止半成品 物料非预期使用。 2、是否及时对不合格品进行了处理? 3、对不合格品的返工、返修应具有正式的指导书,指导书应定义出返修方法、设备、要 使用的材科以及对返工产品的识别和控制的方法,且易于被操作人员或检验人员获取。 1.4 1.5 生产现场管理 4、返工返修品应放在不合格发生点之前以再次返回到正常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与发现 此不符合的相同的量其或洲试设备进行再次检验? 是否实施目视化管理?生产现场规划是否合理? 1、是否建立工装、模具、夹具的台账,是否对重要工装进行识别并制定维护保养计划 ? 2、工装、模具、夹具存放有无特定的区域, 存放是否米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工装不 ★ 工装管理 1.6 仓库管理 受损坏? 3、工装是否有对应标识? 4、工装、模具的设计、制作委外进行,其米取何种措施保证工装、模具得到有效的验证 ? 1、仓储管理是否实施了先进先出制度,并能按照要求设施 (包含原材料和成品)。 2、产品存放方式和环境(如堆放咼度、温湿度、防尘、防污染、防磕碰等)能否保证产品质 量不受影响? 3、是否对长期在库品的品质实施确认,记录是否被保管 ? ★ 实验室管理 1.7 原材料管理 1、实验室检测项目是否能够涵盖拟开发产品全部实验要求 :对于没有能力检验的项目,是 否定期委托第方单位进行检验?(备注:第二方检测单位必须是顾客接收的或国家等效文 件认定的) 2、实验室是否制定对应实验管理要求? 3、实验设备是否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以保证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转? 4、计量工具是否有对应的台账和标识:是否有每年的校准记录? 1、是否制疋原材料接受准则, 并能按要求进行实施? 2、是否按照要求对每批外购件(包括原材料)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是否与顾客定义或要求 的产品一致? ★ 1.8 2、米购/供应商管理 3、是否对原材料进行了适宜的仓储,运输设备/包装方式是否能保证原材料得到有效的防 护? 2.1 米购或分供方管理 1、供应商是否建立二级供应商引入、评价准则,并形成文件规定。 2、每种原材料或外购件是否有一个或多个经过评审合格的分供方 ?其资格认定是否米用 TS16949: 2009体系的内容进行? 3、开发新供应商时是否进行了资格审核、工厂审核(体系审核)、样件验证及PPAP批准? 4、是否定期对供应商(包括二级供应商)进行定期进行过程监控与评审或者绩效评价及整 改? ★ ★ 5、关键/重要的二级零部件是否提交 PPAP并得到批准? 3、企业资质/人力资源 1、是否具备合法的企业经营资质,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生产许可证 许可证(如需要)? 2、是否定期评估了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并据此进行了持续的整改、提升? (如需要)、环保 3.1 企业资质/人力资源 3、是否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并能定期对员工实施培训(特别是关键工序上岗的员工和新产品 投入时的培训),培训内容是否已涵盖公司不同岗位人员需求。? 4、特殊及关键岗位人员,资质及人数是否满足实际需求? ★ 4、持续改进 1、公司年度质量目标是否明确,目标是否进行有效的分解,并制定相关的控制计划以确 保目标的达成。 2、是否制定年度的内部审核管理规定并定期开展公司内的内部审核,且针对审核问题点 开展对应的整改活动; ★ ★ ★ 4.1 持续改进 3、针对反馈的产品质量问题(市场问题、客户投诉问题),是否分析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 取了纠正、纠正措施? 4、是否定期统计了内部不合格品数据,井及时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了有效的 措施。 5、是否建立有效的产品追溯机制,以及机制的及时性及有效性符合要求。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