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哈姆雷特,是自身性格的挣扎,最后因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造成悲剧。
二、西方古典悲剧,高贵与崇高
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人物是“高贵”的,悲剧事件是“崇高”的,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西方西方悲剧选择伟大、高贵、崇高、英雄的人物做主人公,是因为它将主人公的地位与他们的社会价值、产生的悲剧效果及观众的审美感的关系看成是正比例的。他们的价值比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显得重要得多。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是国王,描写的是重大历史事件。俄狄浦斯王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四处防范躲避,但仍逃不开“弑父娶母”的悲剧,任凭其百般努力,却始终在命运的圈子里被摆布,最后自挖双目,自我放逐、流浪,他的命运是由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斐神谕早已预言而无法抗拒的缘故。《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因自身性格的软弱和犹豫错失了一次次复仇的机会,最后酿成大错,造成悲剧。在西方悲剧在表现冲突的过程中,着重塑造人物复杂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在与命运、性格挣扎中所显露出来的致命缺陷。 三、悲剧的价值
悲剧的价值,就是悲剧的舞台效应,也就是观众看完戏之后的那种悲剧快感。 (1)西方悲剧的价值
西方悲剧结局呈现给观众的是悲惨的场面,如阴森可怕的事件,灾难毁灭的结尾,给人的是一种生活的逼真快感。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
剧《俄狄浦斯王》剧终时俄狄浦斯王自挖双目,自我放逐、自我流浪,神的预言无法抗拒。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价值作了这样的论述:“悲剧的效果怎样产生,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模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悲剧的效果就在于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种怜悯与恐惧就是西方戏剧家通常称作的“净化”作用,即通过悲剧生发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这种净化作用也就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致命的缺陷,而最终酿成悲剧,这种性格特征必然导致他的结局是大悲的,即“一悲到底”。
(2)中国戏剧悲剧的价值
中国戏曲悲剧讲究“团圆结局”。由于悲剧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其中又多数是弱女子,她们的不幸遭遇引起人们极大的同情,因此,在她们的悲惨结局后,给予她们一线光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中国悲剧结局中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传统的“乐感文化”影响。中国戏曲悲剧是善与美的统一,情感重于理智,具有民族的烙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长期活跃在世界戏剧的舞台上。
戏曲悲剧的冲突往往带有伦理评判性质。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从中国式的悲剧中可以窥探出当时社会的本质,统治者的统治手段,使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悲剧作
品一显著特色是其结局带有温柔、平和的亮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戏剧演出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是其形成原因.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又有相应的消极性。 参考文献: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出版集团,2014.1.1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朱立元主编·《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014.3重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