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KF·10L·CX701-2011
品同步研制、同步交付。
5.3.3.2 在工程研制阶段的初期,应根据武器系统研制和使用方现有的保障资源,裁剪GJB 1371中规定的工作项目和子项目,确定产品所要实施的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并在寿命周期各阶段,应适时、反复地实施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
5.3.3.3 保障性分析工作项目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应执行GJB 3837的规定,以便记录的收集、储存和汇总。
5.3.3.4 在工程研制阶段,应通过产品的使用分析和总体确定的保障方案,制定产品的使用保障方案。
5.3.3.5 应按照使用方提供的初步维修方案和保障资源约束条件,通过 FME(C)A分析、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性分析(RCMA)、维修级别分析、维修工作分析、损坏模式及影响分析等工作,制定维修保障计划。
5.3.3.6 应对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中所需求的初步保障资源进行协调、优化和综合,形成最终的保障资源需求,保障资源需求包括:
a) 人力和人员;
b) 所需备件和消耗品; c) 保障设备;
d) 训练器材和教材; e) 技术资料; f) 保障设施;
g) 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保障。 5.3.4 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5.3.4.1 制定测试性工作计划
按照GJB 2547工作项目101中的条款和要求,测试性工作系统应制定测试性工作计划,经过总设计师批准后,纳入研制计划中。各分系统根据系统的测试性大纲和工作计划,制定各分系统的测试性大纲和工作计划。 5.3.4.2 测试性评审
及时进行测试性评审以保证测试性工作按合同要求和工作计划进行,一般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评审一起协调进行。 5.3.4.3 建立测试性数据收集和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建立数据收集、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对及时准确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要跟踪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与测试性有关的问题,收
7
Q/KF·10L·CX701-2011
集与测试性有关的数据,并向测试性工作系统报告,根据收集到的故障情况,分析后制定相应的对策和进行设计改进。 5.3.4.4 测试性设计与分析
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测试性指标,按照GJB 2547的要求,结合产品自身的特点,开展测试性设计与分析工作。将系统测试性要求分配给每个技术状态项目,在系统测试性设计中要把测试性,包括BIT综合到每个产品的详细设计中去,确定用于预计系统和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水平的方法,分析任务系统的设计以保证产品系统级功能都能进行规定程度的测试。根据组成系统的部件预计的BIT故障检测水平,用故障率加权来预计整个系统的BIT故障检测水平,预计系统的故障隔离水平。 5.3.4.5 测试性试验与评定
根据使用部门提出的测试性指标,按照GJB 2547的要求,结合产品自身的特点,开展测试性验证工作,来确定系统或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测试性要求,并评定测试性预计的有效性。 5.3.5 安全性设计与分析
5.3.5.1 方案阶段应编制适用的产品安全性设计规范、指南或准则等,并在研制中不断地补充完善,安全性设计规范、指南或准则应在设计中贯彻执行。
5.3.5.2 工程研制阶段:
a) 在工程研制阶段初期应确定设计中存在潜在危险的区域或部位,
拟订初步危险项目表(PHL),随着设计的深入,应开展初步危险分析并形成报告,初步危险分析包括设计方案中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消除危险或降低风险的措施和方案; b) 各分系统应逐步查清以前未识别的潜在危险,识别出导致危险的
元件和设备,并提出消除已识别危险或控制其风险的必要措施,形成分系统危险分析报告。总体设计单位应对包括软件的系统危险、分系统间及分系统与系统总体的接口、产品与悬挂飞机接口之间危险等进行识别和分析,并评估系统总体的安全性,形成系统危险分析报告;
c) 应进行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对已识别的危险应确定将其风险减
小到可接受水平所采取的措施,并形成使用和保障危险分析报告,此项工作随着系统设计和使用的变化应作必要的修正和补充;
8
Q/KF·10L·CX701-2011
d) 影响系统安全性的任何更改(包括软件),均应对分系统、系统进
行相应的危险分析。
5.3.6 环境适应性设计与分析 5.3.6.1 方案阶段:
a) 应编制环境工程工作计划,并在研制中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 b) 根据使用环境及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确定产品寿命期的环境剖
面,并且根据环境适应性要求编制使用环境技术文件;
c) 应根据有关标准、手册和工程经验制定专用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准
则,供设计人员使用;由于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机理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环境因素制定其具体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 d) 在研制阶段前,应对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进行预计,根据平台或产
品自身工作特性和相邻产品工作情况确定产品所处的最恶劣环境,同时利用材料、元器件及零部件的有关手册提供的有关数据确定产品的定量耐环境极限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产品能够承受最恶劣环境的作用以及产品耐受最恶劣环境作用的余量。
5.3.6.2 研制阶段:
a) 制定环境适应性研制计划,根据计划开展环境适应性研制试验,
并通过试验-分析-改进的反复过程逐步增强产品的环境适应性; b) 应进行环境响应特性调查试验,确定产品对某些主要环境(如温
度和振动)的物理响应特性(量值)和影响产品的关键性能的环境应力临界值,为后续试验的控制和实施提供基本信息;
c) 在飞行器首飞前应制定一个具体的安全性环境试验计划,对设计
飞行安全的产品选择关键(敏感)的环境因素安排相应的环境试验,确保首飞安全。
5.4 “六性”试验、验证与评定 5.4.1 可靠性试验、验证与评定
5.4.1.1 在工程研制、定型和批产阶段,所有的电子元器件均应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应力筛选,半导体器件在进入试样阶段后,应进行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5.4.1.2 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应参照GJB 1032要求,制定环境应力筛选试验大纲,对所有电子产品进行环境应力筛选。
5.4.1.3 在工程研制阶段应结合性能试验、环境试验等综合安排可靠性增
9
Q/KF·10L·CX701-2011
长试验或可靠性摸底试验,试验前应参照GJB 1407以及GJB 899,制定可靠性增长或增长摸底试验大纲。在试验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通过归零过程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5.4.1.4 应充分利用相似产品数据和各研制阶段产品的试验数据,对设备、分系统和系统进行可靠性评定,可靠性评定方法应征得使用方的认可,产品定型前,应提供相应的可靠性评定报告。 5.4.2 维修性试验、验证与评定
5.4.2.1 对于维修性的定性评定,设计师系统应按照GJB/Z 91和合同规定的要求,编制检查项目核对表,核对表的内容包括:维修的可达性、零部件标准化和互换性、防差错措施与识别标识、维修的安全性及人素工程要求等。核对表应经技术指挥审批,结合维修操作、演示等过程实施。 5.4.2.2 对于维修性的定量评定,设计师统应按照GJB 2072的要求制定维修性试验验证计划,计划包括下列内容:
a) 试验与评定的目的要求; b) 试验组的组成及职责; c) 受试品及资源要求; d) 选择的试验方法; e) 实验实施程序和进度; f) 数据采集、处理要求等。 验证计划经审批后实施。
5.4.2.3 验证试验结束后,设计师系统应对验证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维修性评定报告,格式应符合GJB/Z 23要求,若验证结果不满足规定要求时,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使产品的维修性不断增长。 5.4.3 保障性试验、验证与评定
5.4.3.1 设计师系统编制确定保障资源的保障包,保障包的项目清单有:
a) 保障性试验的要求; b) 维修配置表; c) 技术文件与资料; d) 备件与修理件;
e) 通用工具与专用工具; f) 测试、测量设备;
g) 使用与维修人员数量和技术等级;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