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部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8 15:22: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

六﹑聖人之葆光

西方哲學傾向將世界區分為超越層與經驗層。超越層是所謂絕對﹑永恒﹑神聖的領域﹔經驗層則是世俗﹑流變﹑有限的領域。海德格認為這是受了柏拉圖傳統所誤導。柏拉圖相信真理必須是絕對﹑不變的理型(Eidos) ﹐而否定了經驗世界的實在性。此二元世界觀便形成一種對立分離的文化精神方向﹐深植為西方的價值信念。此對立分離一方面鼓動西方的冒險勇進精神﹐不斷追尉理想﹔但另一面卻使西方陷入破裂與緊張的懸隔之中。

二元對立表現為一種對列關係(co-ordination) ﹐即對立又維持均衡。個體各自獨立﹐法律之前人人皆平等﹐政治方面則三權分立。所以在經驗世界說二元對立﹐是必須而有價值﹐此亦我們中國文化有取鑑於西方文化之處。若生命繼續提升﹐則此對立依待的關係始終難以消融其內部的緊張﹐難道生命能完全安立於個體獨立﹑法律平等乃至政治的民主體制? 這些都屬於客觀自由的領域【1 黑格爾以政治﹑社會方面屬客觀自由領域﹐即人權﹑自由言論等。此不可或缺的﹐但並非”自由”的全幅展示﹔人仍須進入道德領域﹐證立意志之自由﹐再進而邁入宗教神聖的領域﹐體現絕對的自由。】﹐必待回歸至主體的修持﹐內在也肯定生命的自由。中國哲學有進於人類文化者﹐就是確立主體的自由性是生命徹底解決的基礎。主體的自由就是透過個體的修養﹐經實踐而純潔化其生命以至其極。惟有肯定人皆可以自覺地經實踐而成聖﹑成至人﹑成佛﹐然後可安立超越層與經驗層兩界。所以﹐道家式的聖人﹐決非孤高隱逸遁世﹐而實與人為徒(《大宗師》) 。「與人為徒」就是不捨眾人﹐不捨塵俗﹐和光同塵。

本章就是透過具體的人格典範﹐顯示道家式聖人的修養境界。道家以「知止其所不知」稱為天府。天府就是「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天府喻其修持深不少測﹐像大藏庫中有無盡功德﹔總是注不滿﹐傾不竭。深不可測則其作用亦非定用﹑利用﹐乃潛德之幽光﹐即平淡中見高明﹔後禪宗說砍柴挑水是道﹐平常心是道﹐亦遙契得道家言葆光智慧。

本章通過堯舜論問﹐表現無為而治之大德﹔通過齧缺與王倪﹐透顯知而無知相的玄境﹐再通過長梧子道出大夢而後有大覺﹐有大覺而後知大夢之迷執﹐夢與覺轉化為高一序的同倚而相即的微妙關係﹐是東方哲學玄思的典範﹐惟此能從具體生命(聖人) 中真實地體現普遍的真理(道﹑絕對﹑永恆﹑神聖) 。此亦當為西方哲學有取鑑於東方之處。

(1) 無為功化

『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 「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曰者乎!」』

本段借堯舜的對話﹐喻示聖人無為而治的功化。

以前堯帝向舜提問: 「我想征代宗﹑膾﹑胥敖這三個小國﹐但每次臨朝卻心裏感到不安﹐是什麼原因呢?」

舜回答說: 「這三個小國的國君﹐好像生存於蓬艾賤草之中﹐仍未開發。為何你會感到內心不安呢? 以前﹐曾有十日並出﹐雖然普照萬物﹐但十日之光熱太過﹐以致焦禾稼﹐殺草木﹐封狶長 ﹐成為民害。何況國君的聖德比曰照更強烈呢﹐當然無幽不燭﹐更使人民受害!」

這段是借二聖的對話﹐顯示有為之害。借託歷史故事﹐堯帝得位後﹐希望勵精圖治﹐使天下平定。而宗﹑膾﹑胥敖三個小藩國曾拒貢賦﹐於是欲興征伐問罪。但謀事未定﹐每臨朝不怡﹐遂求問於舜。

堯能求問於舜﹐示堯之真誠遜讓﹐無名位的矜持﹐故道家亦以之為聖王。舜則代表道家所許的聖人﹐能體達無為而治的功化。

舜的回答﹐並不著重評議三國國君的是非對錯﹐而表示三國猶在自然效野之中﹐仍未有文明開發﹐故不懂禮節儀文﹐藩國雖小﹐但自安於天地之間﹐存養自足。假若堯帝大興征伐之師﹐使他人服從天朝國威﹐反為所累。於是﹐舜乃擧十日並出的故事﹐暗示德行恩被太過﹐亦為民害。十日並出是神話故事﹐暗示德行恩被太過﹐亦為民害。十日並出是神話故事﹐相傳堯帝初﹐天庭中的太陽不顧守則﹐十個太陽嬉戲無度﹐同時騰空。以至曰光有盛﹐使土地焦裂﹐禾稼禽畜傷亡﹐萬民哀號。後乃得后羿射下九日﹐天下始復安定。舜借此故事表示﹐日光普照﹐固能仗萬物欣欣向榮﹐但日光過盛﹐則反為民累﹔由此暗示國君聖德﹐固恩澤萬民﹐若欲興干戈﹐伐令從己﹐則已生是非成見﹐自覺己是而他非﹐主觀自恃要天下服從己見。一如十日登天﹐萬物普照﹐覆盆隱處﹐尚有暗處﹔而君主的權力﹐比十日更無所不至﹐無幽不燭﹐則其害更甚於十日。故國君須警覺其有為造作﹐以免使人心民陷於水火。

舜基本上主張無為而治。一日普照﹐是自然而然﹐是無心而育成萬物﹔反之﹐十日並出﹐即是滲入主觀成見﹐有為而治反使萬民受累﹐後世秦代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正是有為的異化。故聖王必行無為而治﹐使萬民不礙其性﹐自生存養﹐大德之至。

牟先生在《中國哲學十九講》裡提到道家最反專制政治的。因為專制政治的特質就是妄作有為﹐作之君﹐作之師﹐專門禁塞國民的個體性﹐成為一種封閉式的社會。而近代的自由主義正符合道家的政治理想﹐把一切政治的操縱把持解開﹐盡量減少政治的權力﹐並且用社會上的人民來制衡﹐一切的活動作業﹐都是各社團自己在做﹐而政府只在一旁監督大家衝突過份的地方﹐調解持平。道家深切感受到操縱把持的害處﹐主張不禁其性﹐不塞其源﹐政治上的教人讓開﹐使萬民自生﹑自長。道家的智慧﹐表面只涉及個人的修持﹐以剝落待對比的對偶關係﹔實則此修持可以在個人生活上受用﹐更有經世致用的指導﹔真正懂得行事者﹐自然明白不居功﹐不求成﹐退讓一下﹐人與人間能各適其性﹐任運自然是更高境界的管理行政之道。

道家無為而治並非正面的政治主張﹐不能負起文化立國建設的重任﹐但其守柔之道﹐則是行事待人的智慧﹐識者當有體會。

(2) 知而無知相

『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惡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

「然則物無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鰌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殽亂,吾惡能知其辯!」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及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王倪亦聖人典範﹐以無知之知寄寓無相境界。

『 齧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惡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 「然則物無知邪?」

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齧缺問王倪說: 「你知不知道事物世情的本源?」王倪說: 「我哪裡知道?」齧缺又問: 「你知不知道你的不知道呢?」王倪說: 「我哪裡知道?」齧缺又問: 「那麼你對一切事都無所知嗎?」王倪說: 「我哪裡知道?」

齧缺心目中認為宇宙萬物世情應有一本體式的本源﹐於是欲求證於王倪。莊子再次借人物的修養層次﹐以顯大道之玄幽。

王倪答之「吾惡乎知之」﹐是表示此問是知識追逐﹐已是成心了別﹐終不得齊物之旨。「吾惡乎知之」實暗示語﹑啟發語﹐順機而發﹐後來禪宗大概仿此﹐謂之機鋒。其作用是中止此「發問--解答」的知識循環。聽者若得解悟﹐自當反求諸己﹐撫心覕問其問題是否有謬錯。但齧缺並不契機﹐遂有追問。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此問反映齧缺誤解了王倪的答語﹐以為王倪對世界有共同的本源有所不知﹐此實齧缺仍未脫離其實體化的想法﹐認為世間有一本體﹐乃以為王倪這位高人竟有所不知﹐遂有譏諷之意。

齧缺之問亦可理解為: 你既不知事物世情之本源﹐那麼你是否自知己之無知呢? 假若你能自知自己之無知﹐亦一種境界﹐不愧為世人頌稱高人。

但王倪再答以「吾惡乎知之」﹐則表示若知其不知﹐不知還是知﹐仍是成心起了別﹐故重複答之﹐以示他不願落入是非對比之中﹐亦不介意齧缺問中帶有譏諷之意。此實道家至人無相境界的表現﹐忘機達道。

齧缺更不明王倪的心境﹐乃有輕視之意﹐遂問: 「然則物無知邪?」難道你既自無知﹐萬物豈無知可言嗎? 齧缺既本乎常識的頭腦發問﹐將齊一觀誤解為萬物各有本體根源義﹐其想法是實在論頭腦﹐自然認為萬物各自有定相﹐乃各自有其知識可言﹐比如火是熱的﹐水是濕的﹐各物有各物的特性﹐此為客觀的事實﹐王倪怎可以否定世界的客觀性呢? 所以越發覺得王倪不合常理﹐此再問實有點不耐煩﹐責求王倪正面承認自己並非得道之士。

王倪再三答以「吾惡乎知之」。從王倪的角度﹐知識內容只是識心之了別﹐並非真知。故惟知止其所不知﹐能當下止住其驚騖之心﹐始是生命之真常。知止則豈獨不知我﹐亦不知物之同是同非。唯物與我﹐內外相忘﹐以不知知。

不過王倪亦考慮到對方不能順機而應﹐故純答以不知﹐已不能啟悟問者﹐遂補充以下一段話﹐以芒忽的詭辭方式說之:

「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

雖然如此﹐姑且讓我為你說明之。怎麼知道我所說的「知」其實卻是無知愚昧呢? 怎麼知道我說的「不知」其實卻是真實智慧呢?

王倪背後的意思是: 知物之所同只不過是成心的虛妄分別﹐有同則有異﹐終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故雖有知實已自陷於知識追逐﹐失其心靈本位﹐是為不自覺的迷執﹐為芒昧無知。反之﹐自覺自己不應該追逐知識了別﹐復歸於無知。復歸於無知是去掉成心之執的無相境界﹐洞悉大化之機﹐是以為睿智之知﹐知而無知相。所以王倪不斷答以「惡乎知之」﹐即以否定方式保存其心靈渾一整存﹐無所分化﹔同時亦希望齧缺有所契悟。但齧缺始終不悟﹐遂分解說之:

「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

王倪首先從經驗事例﹐舉例說明是非對比﹐僅是認知分解所牽引﹐是非得失實皆無自性可執持。王倪說: 「我姑且反問你: 人若睡在潮濕的地方﹐就要患上腰痛風濕或者半不遂﹐泥鰍卻悠然安樂﹐為何如此呢? 人若爬上高樹就會驚懼不安﹐但猿猴卻悠然安樂﹐為何如此呢? 這三種生物生性不同﹐合宜各異﹐那裡有客觀的標準呢?」王倪續說:

「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再從口味對比之﹐人類喜嗜牛羊的家畜﹐麋與鹿則喜食長薦茂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黑喜歡吃老鼠。哪種食物才是最佳味道呢? 四種生物各有飲食喜好﹐肉食或素食﹐各有不同。

搜索更多关于: 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部分 的文档
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部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v5127ocb09o8y29xxh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