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期中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颤”读“chàn”,B.“玷”读“diàn”,D.“聒”读“guō”。) 2.D(A.俏—峭,B.戾—唳,C.豪—毫。)
3.D(A.“翻来覆去”常用来形容来回翻身,多指睡不着觉。因此用在这里不合适。B.“芸芸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这是一个集体概念,用来指“我”不恰当。C.“刚毅不屈”本是一个褒义词,这里用来形容“犯罪分子”显然不恰当。) 4.C[(1)鉴定:鉴别和评定(人的优缺点),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界定:划定界限,确定所属范围。根据语境应选“界定”。(2)启动:(法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起动:(机器、仪表、电器设备等)开始工作。根据语境应选“启动”。(3)订制:预先约定并制作。定制:确定制作。根据语境应选“定制”。]
5.C(A.“基本上”和“完全”矛盾,应删去其中一项;B.两面对一面,应把“是否”删掉;D.“数万名”与“人群”搭配不当,应把“人群”改为“观众”。) 6.D(应为“拟人”。)
7.(1)何当共剪西窗烛 (2)还来就菊花 (3)曲径通幽处 潭影空人心 (4)随风直到夜郎西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注意不要多字、漏字,不要写错别字。)
8.(1)示例:当我们呱呱落地时,就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当我们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当我们独自撑起一片蓝天时,也就懂得了实现自我的重要。在自我的征程上,没有挫折和悔恨,没有迷失与彷徨,为了追求成功,就要不断展现个性,不断超越自我。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展示各自的风采吧。(2)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1)问注意开场白的写法,写好主题性开场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切合主题。本次活
动或演出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作内容才能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内容集中,富有针对性。②要有现场感。开场白台词能够自成一体,或渲染气氛,或调节情绪,或引人入胜,或循循善诱,在现场能给观(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冲击,让他们心潮起伏,激情澎湃。③要锤炼语言。为能有效地吸引读者兴趣,语言要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可考虑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能够生动、形象、准确地表情达意。第(2)问可举一些大家熟知的名人案例。]
9.客路 行舟(“客路”“行舟”指的是诗人旅途在外,暗含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10.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触景生情,产生了乡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乡书”“归雁”等词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1)曾经(2)生气、发怒(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这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做这类题时,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我们在平日学习中必须注重课内文言实词的积累,并能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灵活运用。“尝”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曾经”,如我们学过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尝”。“愠”我们在《论语》中学过,“人不知而不愠”,它的意思是“恼怒,恼恨,发怒,生气”。) 12.(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必考题。我们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反映的具体社会实际和具体情理,遵循“信”(忠实原文)、“达”(连贯通顺)的原则,力求“雅”(文质兼美)。翻译时要注意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但”是“只要”的意思;“言”是“说”
5
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求”是“得到”的意思等。另外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还要注意补写出省略掉的成分。] 13.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这类问题,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对具体问题在文中的定位是前提,然后能用原文词句作答就用原文,不能用就根据原文总结,意思对即可。文章通过人们对王羲之书法的态度来表现王羲之书法“为世所重”。体现在:在门生家里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父亲误刮后,门生的表现是“惊懊者累日”;当老妇人拿着写有王羲之书法的扇子去集市上卖时,“人竞买之”。)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羲之曾经到他的一个学生家,看到几案平滑干净,于是就在上面写字,(这些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这些字)后来被这个学生的父亲误刮去了,这个学生连着懊恼了好几天。(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她的扇子。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14.春花图 春风图(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每处景物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A段写了春花,B段写了春风。)
15.第①句是拟人,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艳的“形”和“神”。第②句是排比和比喻,写出了花色的鲜艳,生动形象。(拟人的表达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比喻的表达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表达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16.引用诗句,描绘出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丽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触觉。“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描绘出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丽画面。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诗人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深刻印象。) 17.(1)视觉 (2)味觉 (3)听觉 18.(1)此指难以预料的坏事情。(2)喻指错误被忽视或遗忘。[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对于初中语文而言,一般语言的隐含意义并不算深奥,只要用心地读几遍,真正理解文意,再稍微思考一下词语本身含义,将其和文意相结合,就可以将其语境义体会出来。(1)“三长两短”的原意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在本句中,是指可能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意外的坏事情。(2)“溶化”原意是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在这里是指学生所犯的错误被忽视或遗忘。] 19.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我”不直接点明、批评,希望用这种不伤害学生的方式来换得学生自省,并永远保持自律。(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理解关键句子时,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去理解。人难免犯错误,有的错误是因为一念之差,就像文中学生偷书。“我”为了学生的自尊,采取了保护他的措施,但又让他明白自己做了错事,心中有愧,避免以后再犯错。)
20.①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③点明文章主旨;④内涵丰富,耐人寻
6
味。(答对三点即可)(本题考查文章题目命题技巧。是中考命题中的传统考查点,而且此题的考查角度也很常见,只要考生日常有一定的命题技巧或对命题方面有一定的基本常识就能很好地作答。“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题目很新颖,盐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为什么会收藏呢?会引起读者兴趣。“盐”在本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耐人寻味。文章主旨通过这句话也体现了出来。) 21.“我”:责任心强,关爱学生,注意维护学生自尊,有些年轻气盛。 “管理员”:工作认真负责,但教育方法有些简单,不过也有通情达理的一面。(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进行。细节描写也是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我”和“管理员”是本文中的主要人物。“我”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行为、语言表现出来;“管理员”主要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其性格特征。两个人的性格特征集中在对学生犯错这一事件的处理上。)
22.赞成“我”的做法:可以保护犯错者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通过暗示激发犯错者自省,使其真正改正错误。 赞成“有的老师”的做法:既让犯错者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便改正,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犯错者的自尊心。(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为开放性题目。这类题主要考查语言的积累、运用与综合能力。发挥想象与联想,紧紧把握主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想。做这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去表达,二是语言上要简明流畅,体现自己的个性。赞成哪一种做法都可以,但一定要说出原因。这两种做法的共同点是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选择一种说说,意思明白,道理透彻,语言流畅即可。)
23.思路点拨:首先我们得弄懂题目中的中心词“沉醉”是什么意思。关于“沉醉”,《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①大醉;②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很显然,它的比喻义更常用、更常见,一般情况下都是取其比喻义,本文题也是这样。联系本题目中的其他词语,细品“沉醉”的含义,说明命题者很注重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打开思维大门,从而纵横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里,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导向,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应对本文题,我们一是选好沉醉的主体。由于文题没有给出主语,所以,写作者可以任选一人:我、他、她、你等等都行——不过,选“我”最能表达真情实感。当然,运用拟人写法,以“小狗”“小虫子”“花骨朵”等动植物为写作对象,也未尝不可。
二是定好沉醉的范围。文题给出的空处,到底是填可见可感的实物,还是可想可品的抽象事物呢?或者是填比喻性的词语?这些,都由同学们自己确定。不过,要合乎语法,自然顺畅。
三是落实沉醉的情状。是掩卷长思,还是静坐细品?或是情不自已,放声高歌。这样的沉醉情状,不妨大胆写出来,最好写得形象一些。
四是理清思路。是一下笔就写眼前美景,沉醉其中,还是先写沉醉于某情某景中,再写沉醉的原因?不管怎么写,都要理清思路。特别是把思维转换的地方交代清楚。 例文:
沉醉于一抹绿色的世界
前年暑假,我回到了故乡,至今想起那段生活,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因为那里山明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天籁之音,只要你来,保证你会沉醉在故乡那一片绿色的海洋里。
晨曦初露,村庄如同缥缈的仙境,整个村庄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大大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则躲在莲叶下和人们捉迷藏,水面流淌着淡淡的碧光。我仿佛进入了鸟语花香的蓬莱仙境。
7
来到村庄后面的小山,只见青树绿蔓,草盛花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蜜蜂从睡梦中醒来,嘤嘤嗡嗡地开始了它一天的工作;蝴蝶也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绿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追逐吵闹,他们追蜜蜂、扑蝴蝶、采鲜花??你争我抢,玩得不亦乐乎。
再向前走,只听见蝉鸣鸟叫。抬头一望,只见画眉、杜鹃在树上蹦蹦跳跳,快活得犹如神仙。这样一幅诗情画意的图画,我还没有欣赏完,一阵流水声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来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啊,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粒粒可数,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大自然又为我们奏了美妙的一曲。
门前是一片竹海。这里是竹的世界,竹的海洋。进入竹海,雾气飘荡,犹如置身于绿色的云层。那粗壮的竹子,仿佛高耸的玉柱,直插云霄。那繁茂的青枝绿叶,遮天蔽日,侧耳倾听,远处仿佛传来了合唱的歌声。那舒缓的节奏,那浑厚的音响,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原来是风吹过竹海而涌起的竹涛。面对此情此景,谁都会心旷神怡,仿佛自己已超凡脱俗,陶醉得飘飘然起来。
一阵小雨过后,走入竹林,这里,那里,竹笋在一夜之间露出地面,一个个探出小脑袋,顽皮地看着四周。“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每当看见竹笋,我总会想到这两句诗。竹枝摇曳,竹叶婆娑,洒落在竹林间的阳光斑斑驳驳,像跳动的精灵。你不妨来个深呼吸,竹叶的清香沁入你的心脾,把你心里的浊气荡涤得一干二净,蓦然间,你仿佛成为神仙。
可惜的是,无知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仙景总是不珍惜,记忆中故乡的美景正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人们啊,如果你们不珍惜,故乡那苍翠的绿海,终有一天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抹绿。
点评:本文切题准,体现了“沉醉”的特点,按照“村庄内—村庄后面的小山—再向前走—门前的竹海”的顺序行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调动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特征,采用了多种修辞进行描写,写荷花,绘竹海,采用了拟人手法,绘其色,状其形;写蜜蜂,写蝴蝶,写鸟鸣,则摹其声,绘其形,动静结合,使人如临其境。结尾以珍惜苍翠的绿海回应全篇,从侧面显示了题旨。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