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用轻快、活泼、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曲中的一个声部。 2、 边唱边做新疆舞蹈的动作,表现出新疆歌曲的风格特点
17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复习歌曲 3.学唱主题4小节。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二、新歌导入 1、播放新疆瓜果丰收时和新疆人民欢庆节日载歌载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了解少数民族庆丰收的特有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国家新疆地区丰收和欢庆节日的场景,今天了解新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塔塔尔族,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啊?(播放歌曲塔塔尔族舞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好听吗?这是塔塔尔族最有名的一首民歌,老师这还有一首很好听得歌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播放《丰收的季节》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怎么样?你们想不想来唱一唱。 三、新歌学唱 1、听歌曲,说情绪 2、教师弹琴范唱 3、生跟琴哼唱旋律 4、听伴奏读歌词 5、生学习一声部歌曲 6、生学习演唱二声部 7、师生合作分声部演唱 8、师纠正错误,对歌曲进行处理
9、师生听伴奏演唱歌曲,师引出新疆舞的动作 10、生完整演唱歌曲 四、创编
1、学习新疆舞的几组动作 2、学生分组进行表演
3、加入小打击乐为歌曲进行伴奏
4、生发挥想象力,完整的对歌曲进行创编表演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黄梅戏曲调清新婉转的特点。
18
2、学习用“填词”的方式改编戏曲,并能尝试为新词创编带有戏曲特点的动作。 3、萌发幼儿喜爱黄梅戏的情感教学过程: 表演《打猪草》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用轻快、和谐的声音演唱合唱歌曲《苹果丰收》,体会果农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 初步感受朝鲜族音乐风格 教学过程: 表演《苹果丰收》
1.引入:通过前边的学习,大家一定对新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今天要来感受一下朝鲜族的果农们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范唱欣赏)
2.在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后,放慢速度学习歌谱与歌词。先慢后快。
3、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课后反思:
19
第4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难点:改编歌曲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