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更改;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它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
解析 第(1)问,主张:根据材料一“子欲善用民善也”并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原因: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概括回答。第(2)问,不同:根据材料三“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和材料四“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结合二人的思想概括得出不同。说明:结合材料及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自身发展的局限及消极影响等方面回答。
14.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含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5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案 (1)伦理信仰:忠、孝。
(2)出发点:建立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构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途径:格物致知;内心反省(致良知)。
(3)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现实意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第(1)问,“伦理信仰”,依据材料一信息“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得出,忠、孝。第(2)问,“出发点”,依据材料二“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进行概括。“主要途径”,依据所学知识从格物致知、内心反省两个角度回答。第(3)问,“新内涵”,依据材料三信息“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得出,家国天下、世界意识。“现实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
6
相关推荐: